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 张牧
[导读] 传统文化是反映一个地区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历史各类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思想观念特征。各个国家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极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研究和发扬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双创”的转化与发展,其不仅对中华文明的学术研究具有关键作用,亦对当代我国的时代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必然、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传统文化是反映一个地区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历史各类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思想观念特征。各个国家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极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研究和发扬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双创”的转化与发展,其不仅对中华文明的学术研究具有关键作用,亦对当代我国的时代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呼唤,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目前,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从“经济全球化”发展到“文化全球化”,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所以“文化全球化”就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思维方式、思想理念、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生活方式的交互碰撞、交流中所产生的融合。在“全球化”蔓延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既有负面影响,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新理论的出现,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习近平指出:我们就要对当今我国文化在全球化中的情况做深入了解,对汹涌而来的文化全球化大潮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拥有着极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即精神文化。同时,又恰逢中华民族物质世界的低谷。由此所引发的问题就是我们对于外来的物质文化抵抗力不高,对于新鲜事物的了解的渴望使得部分人盲目接受,盲目崇拜。
        在面临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对于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性转化是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双重转化,其中,思想内涵特指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即这些内涵具有发挥现实作用的潜质,能够经过创造和改造后转化为当今时代需要的东西,表现形式特指那些陈旧的表现形式,即这些形式不符合当代实际,已经与时代脱节,需要进行转化才能符合现实要求并与时代接轨。此外,要实现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双重转化,除了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鉴别和选择之外,还要着重注意将这些内涵和表现形式与当今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从根本上说是要挖掘和发挥自身时代价值以服务现实,客观实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的生命源泉、前进动力、客观遵循和根本指向。
        对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从范围来看,创新性发展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而言,这种内涵包括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一般话语、基本规范、核心价值、抽象内容等,其比创造性转化指对的内涵的范围更加广泛。就核心要义来看,创造性转化旨在通过创新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升与超越,这种提升与超越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化,实现自身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种发展以创新为动力和途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引和参照,以提炼融入现代社会形态的新内容为重点,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必然依据和价值归宿。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进入了以互联网技术、手机移动终端为主的新媒体传播时代。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出现,给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首先,新媒体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拓宽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路径。其次,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加了受众群体。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利用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媒介已成为遵循双创理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突破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利用新媒体平台与技术将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嫁接到一起,将中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此举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的重要典范。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创”理论以来,全国各省市机构以及专家学者纷纷响应,就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学习研究。例如,2018年11月25日,由山东省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论研讨会在曲阜举行。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又例如,故宫通过淘宝、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电商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相继推出了《皇帝的一天》、《胤禛美人图》和《紫禁城祥瑞》等新媒体应用程序。用户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吸取知识,通过新的形式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了解,取得了广泛好评。再例如,著名的两大新媒体短视频平台抖音短视频与快手短视频,相继推出了“非遗传承人”计划与“非遗带头人”计划,通过新媒体短视频这种形式实践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与数字新媒体平台融合的产物。这些都证明了,研究新媒体是发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其不仅对历史中国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亦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呼唤。研究“双创”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双创”作为当代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其本身是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双创”的研究能够推进传统文化研究的时代进程,完善传统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本课题从推动进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发展的价值依据、基本要求和实践遵循,从而丰富当前传统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就实践意义而言,“双创”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要求,研究“双创”能够深刻揭示传统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遵循,从而为当代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方法论指导。文章对推动“双创”的目标指向、基本任务、原则要求、方法遵循和实践路径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形成系统化的关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方法论体系,这对于当前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张牧(1985),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数字影像与新媒体艺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