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20年1期   作者:张博闻 王鑫 朱云峰
[导读] 研讨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张博闻 王鑫 朱云峰※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研讨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治2018-12~2019-8月70例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比对组:实施常规治疗:探析组:开展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两组病人在治疗后有效性互比,探析组97.14%高于比对组74.29%, P<0.05。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互比,探析组8.57%低于比对组22.86%,,P<0.05。结论:股浅动脉重建治疗应用于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可快速改善患肢不适症状,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符合临床需求。
【关键词】慢性;股浅动脉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性;有效性;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管外科慢性疾病,患肢会出现不同程度坏疽、跛行、疼痛以及溃疡等情况。此疾病多发病于中老年,而且此类人群机体基础疾病较多,从而增加治疗难度,降低预后效果。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可选择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此方案能有效调节患肢血液循环,降低下肢缺血症等重症疾病的发生,有一定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因此,本文就针对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实施不同方案,观察股浅动脉重建治疗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2018-12~2019-8月70例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根据落实的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2个小组。比对组35例(患肢40条):男病人18例,女病人17例,平均年龄(69.91±1.80)岁;探析组35例(患肢41条):男病人20例,女病人15例,平均年龄(69.93±1.79)岁;各组性别、年龄资料数据比较,无差异性(P>0.05)。
1.2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病人接受并耐受介入治疗;②病人或者家属自愿签订此次研究同意书;③病人患肢出现不同程度麻木、疼痛、溃疡等症状;
   剔除标准:①精神方面疾病;②中途转变治疗方案者;③并发其他恶性肿瘤;④聋哑者;⑤器官功能衰竭严重;⑥坏疽严重,需实施截肢者[1]。
1.3方法
   比对组:实施常规治疗:给予抗凝、扩张血管等药物实施基础治疗,加强对患肢机体疼痛状况观察,有任何异常情况告知医师处理。
   探析组:开展股浅动脉重建治疗;让病人保持平卧姿势后,选择左侧肱动脉、健侧作为手术切口,穿刺成功后,置入血管鞘,通过造影观察病变部位后,选择静脉注射肝素,药物剂量为30-50mg,顺着导丝导管进行配合,处理股浅动脉闭塞、狭窄情况,根据导丝置入球囊导管,对闭塞段进行扩张,调整7-9个大气压,时间控制在120s左右,病变弹性回缩明显,若有需要,还可实施扩张,尽可能让狭窄程度低于30%。针对股浅动脉合并同侧髂动脉病变。可选择相同的方法实施腔内重建,对股深动脉不重建。通过造影观察手术状况,当残余狭窄低于30%则表示手术成功,术后做好止血工作,并实施24h抗凝治疗,根据患者机体状况及时开展康复训练。
1.4 观察指标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好转:通过相关检查,血管血液流通理想,病人精神状态良好;改善:通过相关检查,血管血液流通明显改善,病人精神状态一般;无变化:通过相关检查,血管血液流通无明显变化,病人精神状态萎靡;改善率+好转率=治疗有效率。同时,观察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1.5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7.0为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百分百(%)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
2结果
2.1组间治疗后有效性比较
   两组病人在治疗后有效性互比,探析组97.14%高于比对组74.29%,有差异性,P<0.05。具体见表1
   
   
2.2组间治疗安全性比较
   比对组:心力衰竭4例,坏疽、溃疡等症状严重2例,死亡2例,总发生率为:22.86%(8/35),
   探析组: 心力衰竭1例,穿刺部位有血栓形成1例,死亡1例,总发生率为:8.57%(3/35);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互比,探析组8.57%低于比对组22.86%,有差异性,P<0.05。
3 讨论
   动脉硬化属于全身性疾病,其中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机率最高,及时对此类病人实施治疗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中,对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治疗方案多选择腔内治疗[3],腔内属于微创治疗,为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心功能的观察,控制好静脉输液速度,以免引发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 [4]。由于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增多,从而提高医学研究者重视度,认为开通股浅动脉,实施重建治疗有一定治疗价值,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股浅动脉是机体常受累血管,对其开展重建技术能调节下肢血液循环,改善堵塞状况,从而促进患肢溃疡、疼痛等不适症状快速好转,有效对髂动脉、股深动脉进行重建。此外,及时开展康复训练,有利于加强机体血液循环,还能增强机体免疫与抵抗能力[5]。此次研究结果针对近期疗效而开展分析,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与调查。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进行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有效性强,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庄金满,李选,李天润,赵军,傅军,栾景源,王昌明,张龙,冯琦琛,韩金涛.忽略股浅动脉重建在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7,17(01):33-37.
[2]王思思.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并发症分析及其护理策略[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20):3356-3358.
[3]葛在满.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20):48-49.
[4]宋畅.腔内介入手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治疗效果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3):40-42.
[5]高柏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0):2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