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4期   作者:李雪鑫
[导读]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指培养和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完善人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教育。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美育教育;而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诗教、乐教,在他看来美育在整个人格的塑造中有重要的作用。当前,美育已经正引起各科教师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白山市松树五中      吉林 白山      1343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4-063-01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指培养和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完善人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教育。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美育教育;而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诗教、乐教,在他看来美育在整个人格的塑造中有重要的作用。当前,美育已经正引起各科教师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音乐课中的美育渗透。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一首好的歌(乐)曲,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表达对听音乐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 ,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这是因为学生愉悦地进入构成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所以应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一、理解歌曲情感美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如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二、体会音乐语言美
        一首歌词就是一首好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讲求声律和格律,富有深远的意境、诗意,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小学音乐课本里的歌曲不仅具有容易为儿童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达到了内容美、文学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深入细致地分析、体会、吟诵,可以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如:老师弹奏一段节奏较快有跳跃感的乐曲,让学生听后表演,一位小朋友背起书包,蹦蹦跳跳向讲台走来。让他谈感受时,他说:听到这段曲子,我感到我正背着书包走在上学路上,晨风吹,阳光照,鸟儿对我点头笑。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音乐语言的美。
        三、感受旋律节奏美
        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矗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是发展儿童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大量的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发展其音乐才能,还可在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如:在训练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时,可用拍手、拍肩、拍桌、拍腿来练习。亦可用打击乐将学过的歌曲演奏一番,可使学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其节奏美。音乐节奏来源于自然界,来源于生活。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汽车喇叭声,火车、飞机的隆隆声,虫鸟的叫声,雨的嘀嗒声等,都是自然的节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倾听,也是对他们节奏感的培养,同时可使他们将节奏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
        四、让学生在编创活动中体会音乐的创造美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创造心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较高层次,是心理结构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进行创造性教学,开展创造性活动有助于优化人的心理结构。所以,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重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音乐知识,自己创编歌曲或乐曲(主要是打击乐),通过表演、演奏等手段根据自己已掌握的音乐技能,对原有作品进行初步二度、三度创作的尝试,或尝试利用电脑等设备自己创作新的作品,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提高创编能力,享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随便给学生一个音乐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头有的任意的物品或乐器,合作创编打击乐,结果收效显著,五年级的学生,有的组甚至还把自己创编的打击乐划分好了段落,加入一些引子,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有时声势浩大,有时如涓涓细流,他们演奏完,脸上的愉悦之情都溢于言表,可见,学生确实能够通过创编活动体会出音乐的创造美。综上所述,百尺竿头,还需更进一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美育之花在音乐课堂上绽放吧!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层次的、多渠道的美育教育渗透,可充分发挥美育的重要作用,使音乐课成为摇篮,为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做出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