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3期   作者:覃淑文
[导读] 伴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化和持续化开展,朗读训练面临着边缘化倾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囧奥是,对此深感惋惜,特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汲取同行优秀教学成果,深入探讨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性,以期如何又快又好实施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广西柳州鱼峰区里雍中心小学立冲教学点      广西 柳州      5450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3-010-01
        伴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化和持续化开展,朗读训练面临着边缘化倾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囧奥是,对此深感惋惜,特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汲取同行优秀教学成果,深入探讨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性,以期如何又快又好实施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一、小学语文朗读训练重要性
        长期以来,语文被理解为人文性和理性的学科,在持续朗读中达到触类旁通目的,以至于朗读教学陷入误区。朗读训练也要遵循由浅及深的过程,朗读需要学生增加阅读数量、感性认识和理性飞跃。朗读不仅仅是积累信息更是增强学生感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激发学生创造性。一般而言,需要反复朗读才能触及到课文内涵。扩大朗读深度和广度十分有必要,课文朗读内容有限很难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因此,一些课外读物也应引入其中,以期弥补课堂朗读的不足之处。朗读在锻炼学生思维和智力方面作用不容小觑。一种深入、持续的朗读对于拓展学生思维和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新课程标准》制定和实施以来,在推动语文纵深发展同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朗读训练的削弱。伴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化和持续化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等教学方法得到运用,朗读训练内容少之又少,在课堂上很难看到教师指导学生练词写字,师生没有更多时间用于默读、复述和背诵,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于体现自主性而朗读训练流于形式,随意性太强,缺乏朗读规范性,阅读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忽视朗读形式,而且时间得不到保障,基础知识合计基本训练逐步淡出师生视野。
        三、《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朗读教育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是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这就是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教师有意识,有步骤训练,这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针对性训练,不仅目标明确而且方法科学。其实小学语文教学陷入误区一个主管重要的原因在于训练形式过于单一、陈旧和机械,学生被动获取知识,以应试为教学目标。


在教学改革形式吓死,朗读训练不能背抛弃,而需要重新建立,语言训练不仅是培养学生智力水平而且渗透语文情感,在朗读内容和朗读目标上,不仅包括外在训练也包括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双方是个相互影响和密不可分的整体。《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态度、价值观,提出全面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最终为学生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打下坚实基础。然而知识获取和技能掌握需要合理训练,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生搬硬套和机械训练。此外,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过程中,通过主动参与、情感体验,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途径
        1.树立先进教学观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以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为主,过于彰显知识系统性、完整性,以至于教师采用填鸭式训练方法,忽视学生学习积极性,忽视训练方法合理性。为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勇于摈弃那些不利于学生知识获取和技能掌握的方法,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坚持训练,在新课程标准视角下,朗读训练更应体现时代性,促使学生通过系统和专业训练掌握学习策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语文技能。朗读训练应和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有机结合。
        2.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策略的教学理念应当转化为教学形式,以免流于形式。因此,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要途径,以期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培养学生语感,这有利于学生亲身体验,采用多样化方法,指导学生加深理解语言内涵,形成语感,学生通过生活体验,丰富想象力,运用自身所见、所闻和所想阐述教材内容,这些环节需要学生在精准把握课文基础上,通过丰富合理想象,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提出语言问题,在朗读训练中,语言问题不仅仅是识字,而且要通过课前预习,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提出贴近课文内容问题,假如教师把握不当势必教学形式单一化,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立足于语言,指导学生挖掘有价值的语言问题。
        3.一般而言,每篇课文都会留有空白处,这给教师和学生留出更加广阔思考空间,这需要师生细细品味,推敲其中精妙之处,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些有利契机指导学生丰富想象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4.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许多教师认为,纠正学生错误问题会打击他们学习积极性,这个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畅所欲言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对于学生问题中不当词语和符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部运用激励语言,对于那些重大性错误才给与纠正,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聆听学生语言表达,深入剖析学生在回答问题中的不当之处,有意识有步骤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5.重视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言积累,而课堂是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朗读教学应努力摆脱肤浅认识,立足于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和精准把握作者遣词造句艺术方法,换言之,以写作视角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学习写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