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的意义和策略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3期   作者:李娜
[导读] 我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何为"家国情怀"呢?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国之不存,家将焉附?"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

        商丘市第六中学   河南 商丘   4760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3-008-01
        我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何为"家国情怀"呢?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国之不存,家将焉附?"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在民族的血脉传承里,滋润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历史学科较其他学科更具有得天独厚的的"家国情怀"教育优势,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的功能,对"家国情怀"做了明确的阐释和培养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历史教育的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赫然在列,并且明确指出"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养,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鲜明地诠释了"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和培养方向,即"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求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点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对学生形成"家国情怀"有着很多不利影响,例如"唯分数论""功利主义教学"等,特别是很多历史教师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方面,手段简单生硬,不仅起不到爱国主义德育教育,甚至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如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缺失,甚至反感,进而对历史学科的其他素养要求理解偏差,使历史学科形同虚设,怎么改变这一不利现象?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当注重研究并实践渗透"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家国情怀"呢?有哪些有效的策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民主课堂,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接受,只能依靠他自己的自主构建来完成。所谓学习的过程就不仅仅是一种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这些知识信息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渗透家国情怀的过程中,要避免专制独裁式的教学,要避免武断说教、强行灌输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可能引发学生的厌烦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德育目标的无法落实。因此,教师应创设民主平等的历史课堂氛围,与学生之间保持一种平等交流、沟通、理解与相互启发的关系,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
        二、构建生活化、情感化的历史课堂,使学生自主自发地生成历史情境体验和情感体验,以便"渗透家国情怀"。
        教师尽量实现历史教学内容上的"生活化",即注意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贯通,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历史是鲜活而又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此外,教师要善于营造"情感化"的历史课堂,即注意挖掘和拓宽历史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内涵。这种"生活化"和"情感化"的历史课堂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容易使学生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共鸣,更容易将历史人物和事件中的情感道德标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道德认知,更易使教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培养。
        三、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服务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学的内容,选择符合历史实际的历史纪录片或者历史音像资料,使得声、像、图、文并茂,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历史,而历史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水到渠成的感染着学生,从而被接受。
        四、注意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既包括名胜古迹,也包括反映家乡变迁的遗址遗迹;既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等与学生直接相关的人力资源,也包括社会上的人力资源……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利用这些资源,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能渗透"家国情怀"的课程资源,这样不仅将会丰富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更能自然地落实德育目标。
        五、教师应注意带领或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家国情怀"。
        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的补充。活动可以是形式多样的,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家乡的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等;可以组织学生采访身边的老人,听他们用自己的经历来理解共和国的发展;可以指导学生去通过查阅资料、采访、撰写论文的形式,深入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辨能力;也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历史来进行德育培养,渗透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使学生形成责任担当意识,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志向,这是每个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意义重大且"任重而道远",因此,每个历史教师更要加强自身素养,既要提高业务素养,更要修身养性。"身教大于言传",一个充满"家国情怀"的教师,才是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的策略"的最好"策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