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市方亭慈济初中 四川 德阳 6184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3-046-01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中考、高考指挥棒等因素的影响,历史学科在初中学段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步:不被社会、家长、学校和学生重视。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师一般由课时工作量不足的教师兼职,或者由年老体弱不能胜任一线主课教学的教师来承担。近年来,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课时安排少、教学时段安排不合理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升学压力因素影响,对待历史学科的学习敷衍应付,总而言之: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历史学科就如同鸡肋,有人曾形象地将初中历史教学形容为"带着镣铐跳舞",这一形容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也在客观上说出许多初中历史教师的无奈。然而,尽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受到这样或那样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与探索,做到有效开展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到有效开展教学呢?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为一名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的我在这里谈一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重视史料论证和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运用史料实证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解读多角度的史料,还原历史现场,合理进行历史解释,回归历史教学的本真。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教材中列举的史料,教师还可以搜集、整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但这些史料能否证明、如何证明。便是初中历史教师在史料分类、选择和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基于实物的合理推测、基于时空的全面理解、基于理解的的客观评价。
重视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落实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做到的是要明确需要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是什么、需要培养学生形成的能力有哪些。从而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具体体现。其次要结合教师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与自身的经验,使三者有机结合。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相比历史事实,历史史实更难讲,在史料有选择留存的情况下,教师如何用有限的史料还原历史真相,这就是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落实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我们对此可以通过查寻、学习相应领域研究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行突破和落实。
采用虚拟人物进行教学 由于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距离今天的我们久远,许多历史人物容易混淆。因此,根据历史故事情节,采用虚拟人物进行教学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物可以是虚拟的,但故事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事实,并且要做到细节上的真实。只有做到这一点,虚拟人物的教学方法才能切实可行的;但是想要做好,就需要历史教师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以及表达能力。
采用单元教学方式,进行单元的整体教学 单元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也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运用得比较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这一种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拖堂、不占课、不补课,还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而使历史教学中的"人"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不论是新课教学还是知识巩固与整合。采用单元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从中培养比较学习、分类整理学习、提炼概括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譬如在教学八年级《中国历史》中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领导、发起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运动和探索两部分内容时,采用单元教学方式就很容易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时代的主题与历史使命。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区别,从而进行认识的升华与提炼。进行单元教学的重要前提就是学生要充分熟悉教材,学生了解熟悉历史最主要的读物就是历史教材。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编排和整合,使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做到最好。
多提问题多阅读,追求自我提升,消除职业的倦怠感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教师这一职业也不例外。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特殊性,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从而影响有效开展教学。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方式、认知水平大相径庭,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就容易使自己的教学落伍。因此教师要通过多提问、多阅读从学生的角度促进有效教学;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特征后在学习,对教科书中的史事有更深入的理解,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通过课后思考交流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消除自身的职业倦怠感实现双赢。
争取每一节课让学生记住自己的一句话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稍稍注意一下就可以发现:许多经验丰富的的优秀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虽然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学习利用,但运用起来总会觉得有点不够自然。须明白:教学是自己的教学,任何一位名师的成功都是来自自己的经验积累;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那一句话、哪一个案例让学生兴奋、让学生感兴趣,及时用文字在笔记本上几下,一点一滴地进行积累,通过日积月累,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我们要坚持自己、结合自己对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每一节课记住自己的一句话就不会成为空话。
基于兴趣的培养和教师的发展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有效开展教学的有效途径。初中历史教学的知识中有许多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使历史故事生动有趣,但是同时务必要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历史故事也是一种途径:故事讲得好也能培养核心素养,但故事也有不同的讲法,有的照搬、有的自行创造、有的天马行空、有的基于事实,这些都是需要教师正确把握好度。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是在促进教师的发展。
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科素养的内化与巩固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做到教师教学以后,学生立刻就会产生化学效应得到内化,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的步凑和节奏。而学生又不是机器,他们也会疲劳、也会有自己的情绪和需求,需要休息和健康的娱乐,学习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与唯一,因此,学生不可能长时间沉溺与某一学科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作业布置的科学、合理性,作业批改与讲评的及时与针对性。教师在安排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有计划、分步骤地按照课堂(讲授新课-启发与提问-思考与讨论-回答与总结);课后练习与探究-检查与批阅-讲评与反思。如果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上述环节,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就不会太遥远,也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套话。同时,重视教学内容和学科素养的内化与落实也是有效开展教学的最后一步,一个教师不管他的教学理念有多么科学、教学的手段有多么先进、教学经验有多么丰富,如果不能帮助学生达到下列三个效果的话,都不能够称之为有效开展教学:一是不能占用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二是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当然,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实践与操作,但是大家有着同样的目标与追求:让我们的教学更有生机与活力、让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和谐、我们的生活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