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化教学"渗透"家国情怀"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3期   作者:朱红杰
[导读] 《历史课程标准》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方面的要求,它强调指出:历史教育应当要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要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要"不断强化民

         商丘市第六中学    河南 商丘    4760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3-022-01
        《历史课程标准》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方面的要求,它强调指出:历史教育应当要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要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要"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要使学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等。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历史教育的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赫然在列。并且明确指出"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养,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历史教学,党和国家将"立德树人"和"家国情怀"放在了首要位置,这是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现实却是,很多教师平时谈论最多的只是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的教师平时谈论最多的则是解题技巧问题,当然也有平时关注学生个性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与生成的教师,这些教师中又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采取了知识讲授的套路,采用了简单生硬的说教来进行德育教育,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反感,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这些注重历史德育教育功能的教师因不科学的教学方法,而让"家国情怀"教育流于形式,丧失其本真。以上这些行为造成了正在成长之中的学生生命的畸形发展一只局限于重视认知方面的发展,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怎么更好地实现历史课堂教育的德育目标,避免生硬的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呢?这个命题越来越多地摆放在了每一个历史教师面前,李大钊先生给了最好的解答,他曾指出:"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与感情方面二部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用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题民救国,我们的感情,都被他重发鼓动了,不由的兴奋起来,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的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若想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来实现"家国情怀"的形成,实现对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注意在历史课堂中重视形成"情感化教学"。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情感化的课堂",即教师应当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如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据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以情微情,以情燃情,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对于打造"情感化课堂",历史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所周知,历史是人文学科之一。人文学科最重要要的特性就在其浓郁的情感性。历史内容之中所蕴涵的形形色色的喜、怒、哀、乐以及真、假、美、丑等有血有肉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必须要靠我们教师发掘并指引学生用心去去体验、去感受的。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认知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主观体验,促使其情感发生变化,产生积极情感,就理应成为我们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任务。否则,我们也就不可能实现历史学科以"人"为本,达到探求"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文教育之目的。至于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教育,它不是靠机械地灌输空泛的大道理,而应当是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 使学生"神入其中",体验道德生活,引起情感共鸣,最终生成"家国情怀"。
        实现"情感化教学"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情,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即将课程中蕴涵的 "家国情怀"或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因素发掘出来,做好教学设计,避免出现情感化教学环节的突兀和生硬,要让整个历史课堂顺畅自然,即能"渗透"德育教育。
        其次,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我们所面对的初中学生,他们的理性思维要低于情感体验,所以,要注重学生的直观体验,即通过对其感官的刺激,来加深学生对历史场景的理解和体验,"直观感受性情境"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如通过教师丰富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和渲染历史场景;还可以借助教学材料,包括多媒体、教具、书籍、图片资料等。例如,在向学生讲述"商朝高超的青铜器锻造技术"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投影,将铸造流程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干巴巴的教材讲解,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那段历史,也更能油然而生对"青铜文化"的赞赏之前,那么,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爱国之情等"家国情怀"的内涵,就顺理成章地渗透成功了,何须教师费尽心机地说教。
        最后,加强教师的个人素质。在这里教师的"素质"不仅仅指教师的业务素质,还包括教师的个人品德素质。历史教师的业务素质指掌握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教学机智、教学理论等。教师的品德素质,则是教师本人首先得是个具备"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师,试想,一个三观不正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具备优秀品格的学生呢?教师要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在课堂上推行民主创新型的课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探究和历史情境体验,只有这样"情感化教学"才能因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而有了保障。综上所述,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素养,才能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与时俱进,赢得历史教学的一席之地。
        欧阳修说:"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希望历史教师通过营造"情感化教学"让我们的历史教学真正地"活"起来,发挥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 使学生富有"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