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六一幼儿园 贵州 贵阳 624500
【摘 要】 主动学习已逐渐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必要手段和途径。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我们必须承担起为培养幼儿"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
在实践中我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大班幼儿主动学习的特点,开展了主题活动《有趣的小孔》。在一系列集综合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让幼儿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使原有经验与新认知之间相互作用,不仅解放了幼儿的手脚,而且有效解放了幼儿的头脑,让幼儿在主动探索、分析、实践、总结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获得知识,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了的主人。
【关键词】 科学活动 大班幼儿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4-037-03
一、培养大班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2001年,我国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第一部分总则当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即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在当今的"学习化"的社会里,"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已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必须承担起为培养幼儿"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
从心理学发展来讲,主体性是幼儿期其本能萌发的时期,幼儿主体性具有发展潜能大、萌发性的特点,为实施幼儿主体性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我们研究幼儿,认为他们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就是要教会他们怎样学。
主动学习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完整过程。幼儿真正的主动学习包括直接的操作物体、在活动中思考、内在的动机、需要和问题的解决。简而言之,主动学习就是儿童在内在兴趣需要的基础上,探索环境,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主动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能力,而且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基本素质。
大班幼儿主动学习的特点是:基于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让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使原有经验与新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解放幼儿的手脚,而且要解放幼儿的头脑,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学习,获得知识。
由于具有主动学习能力的人只能在主动学习中培养,所以,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应特别关注教育过程,遵循幼儿主体性的特点,全面发展、挖掘、启迪、维护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主动地学习,获得知识,为其近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目前大班幼儿学习能力及现状
目前从幼儿发展的现实来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幼儿的主体性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传统的教育过多的定位在知识传授,在传递中,幼儿大多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主体性很难得到培养和发展,幼儿大多被动学习,态度不够积极。长此以往,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性、能主动学习的人的。
(二)、教会幼儿自主学习,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集体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和氛围,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积极维护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促进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能够做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真正落实幼儿在集体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在集体活动中开展内容新颖、生动活泼、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的教学活动,促使幼儿积极参与,鼓励幼儿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并根据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教法、学法,快乐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这种自主学习能够给幼儿带来更多的好心情、好体验,从而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探索求知的精神。
(三)帮助幼儿学会学习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效率。
帮助引导幼儿真正成为知识的思考者和探索者。幼儿在亲自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自我效能感和胜任感,这种心理感受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让更多的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成功者,就是让更多的孩子走上了心理健康之路。关心他们的学习本领,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就是从深层次上抓好了心理的教育。
(四)、帮助幼儿学会主动地学习,能为其进入小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好准备。
孩子从幼儿园到入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孩子从幼儿园里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进入小学后转以"学习"为主,习惯上的骤变,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感到没兴趣,负担重、害怕学习。如部分幼儿的学习经常出现以下现象:
1、茫然无措式:对幼儿的学习内容--符号学习(文字,拼音、数字均为符号)感到难以理解、难以掌握。其原因是幼儿能力发展水平较低,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抽象的符号不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2、懵懵懂懂式:部分幼儿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等。其原因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得差,即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发展水平低。
因此,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幼儿家长、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的共识。在众多的准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准备就是培养大班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了幼儿正确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那么他们将学会无数的知识,整个世界都将属于他们。
二、科学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
那么怎样能有效的可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我认为积极的开展幼儿科学活动能有效促进大班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
幼儿科学活动主要是指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中获得感性经验,形成概念,掌握学科学的基本技能,培养情感的活动。
(一)科学的探索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事物现象提出问题。人们通过观察事物与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科学活动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有效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
1.处在幼儿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幼儿的学习欲望;
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第二阶段:寻找答案。通过人们的反复思考、判断、推理、假设与实践活动找出答案。
第三阶段:得出结论。通过第二阶段的艰苦努力,人们的思路豁然开朗,得出结论。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尝试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幼儿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幼儿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去,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幼儿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从而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第四阶段: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幼儿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改弦易辙,另辟蹊径,调整思路,另行出击。
此时教师应及时激发幼儿"试一试"的欲望,启发他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可能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辐射,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教给"尝试"的学习方法,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第五阶段:迁移或者应用。运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科学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启蒙性:科学活动的内容浅显宽泛,以幼儿的生活和环境为出发点,其重点在于启迪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活动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与主动性。动机与心理准备,才能促使他主动地去学习、发现和探索。幼儿学科学活动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幼儿有了活动的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直观性:幼儿主要通过动手操作或者形象化的方式来认识事物。幼儿认识事物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让幼儿动手操作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能更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此外,直观形象的教育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3、综合性和趣味性: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的,是在有趣味的活动中积极探索、获得经验、接受教育的过程。
三、科学活动促进大班幼儿主动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以前是"教师在上、幼儿在下"现在变成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很多还只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把"让幼儿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理解为教师的"非指导"或者只限于"多给孩子提问题","多让孩子动动手"等,于是许多幼儿在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半途而废"。教学理论及经验告诉我们:那是因为幼儿在遭遇矛盾时不知所措;错误反复出现时,沮丧失望……此时教师如能及时为幼儿提供个别化的帮助和支持,捕捉幼儿准备向学习跨出一步时的"微妙",就会帮助幼儿超越问题的制高点,应用某个策略,使问题解决,获得成功。例如在本主题活动中的活动二《谁是小孔的好朋友》的活动中,有的幼儿在用纸盒进行建构时,由于没有提供胶水、透明胶等辅助物品,幼儿搭建的物体一碰就倒塌了,作为引导者的我及时提醒幼儿用现有的材料--毛线、电线来帮助固定住物体,于是小朋友就用毛线缠住物体外部的方法来进行固定,正当幼儿为自己的杰作感到高兴时,我有意的对物体进行摆弄、移动,建构好的东西很快就散架了。怎样用毛线让纸盒很好的固定住,一时难倒了孩子们。通过观察纽扣、缝衣针,幼儿发现给纸盒穿孔,让毛线穿过小孔能很好的固定住两个拼搭在一起的纸盒。用这个方法幼儿成功的完成了这次的建构,我也在循循善诱的过程中达到了这个活动的目的: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知道小孔有固定物体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扮演始终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的角色,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指挥者、给予者,从而让幼儿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采取鼓励信任,以孩子的兴趣点为孩子提供了研究探索的机会。
幼儿喜欢尝试、喜欢发现、喜欢用各种形式表现自己。所以说"幼儿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根据幼儿的特点,采取鼓励信任,为孩子提供了研究探索的机会。如:在进行《有趣的小孔》主题系列活动之前,正是由于幼儿无意中对叶子上的小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便以此为契机,根据这个兴趣点层层深入的引导幼儿去探索、尝试,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活动,而对小孔进行那方面的探索、研究也是根据幼儿的兴趣来生成出了一个个的活动。例如由对叶子上的小孔感兴趣,生成了《我和小孔一起玩》的这个活动,让幼儿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孔的过程中发现孔有大有小,从而引起思考,为什么有的孔大,有的孔小呢?这些孔又都有哪些作用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展了《谁是小孔的好朋友》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记录,发现孔的大小与穿孔材料粗细之间的关系,即孔能穿过与之粗细相适应的材料。那么,小孔还能穿过什么哪些东西呢?我又以此为契机,让幼儿在大量的操作材料中探索尝试,通过如吸管吸乒乓球、漏斗倒水、纸筒透光等试验让幼儿在探索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即:小孔能透水、透光、透气。幼儿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积极主动、探索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三) 通过收集材料、操作材料,让孩子主动参与研究探索的过程。
在进行科学活动中,强调的是让幼儿经历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多创设各种学习探索的条件。而让幼儿自己回家收集材料,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从而挖掘幼儿的潜能。如:主题活动中的活动一《我和小孔一起玩》,我请小朋友们去寻找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各种小孔,并将它们一一画下来,共同进行环境布置"小孔的世界"。幼儿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孔大到能站两个小朋友,如轮胎、呼拉圈,有的孔却小到只能穿过一根线,如缝衣针。这些有趣的发现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身边的各种更有趣的小孔。又如主题活动中的活动四《我请小孔来帮忙》,进行操作的能透水和不能透水的材料是幼儿自己收集的,这收集准备的过程,恰恰也是孩子主动学习的过程,孩子们有了先前的经验,活动时便能轻而易举地将材料进行分类,同时也为下一步顺利开展怎样让不透水的材料能透水的环节打下了伏笔,幼儿积极的参与,踊跃的表现,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有了自豪和成功感。
(四)在探索过程中,设计形式多样的可操作的记录表。
在生成式科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活动应有利于幼儿有效的学习,其中记录表的使用能较好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推动幼儿主动的学习。因为记录表是幼儿在活动中对猜想或操作的最终纪录。
1、通过记录表,能帮助幼儿对操作或观察的结果进行较完整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在主题活动中的活动一《我和小孔一起玩》,我们请幼儿自己在户外寻找有小孔的物品,边观察边记录在表上,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遗漏观察的内容而且还能通过记录,对结果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总结。如在明确什么是小孔的这个环节上,小朋友们都能拿着记录表说出自己的记录结果,并认真倾听别人的记录,通过对比得到更多的关于小孔的信息,在探讨中理清对小孔的认识,这远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要深刻得多。通过这样一种交流记录结果的方式,不仅在探讨中明确了自己的思维,对小孔的概念理解得更加清楚了,而且还培养了幼儿与他人分享及尊重他人意见的能力,使幼儿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可以通过对操作结果的记录,引导幼儿从结果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地思考。在主题活动中的活动四《我请小孔来帮忙》,我们先让幼儿猜想哪个漏斗运水快,哪个漏斗运水慢?记录后再进行实际操作加以验证。果然,有些小朋友发现猜想与验证得出的结果不一致,便开始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通过观察发现运水的快慢与漏斗的孔大孔小有关。而猜想与验证一致的小朋友,获得成功的喜悦,愿意进一步巩固知识,思考他们猜对的结果是什么:即孔大漏水快,孔小漏水慢,并由此想到该怎样控制漏水量的大小。
3、通过对操作结果的记录,分类能帮助幼儿较好地进行自我检查。在主题活动中的活动四《我请小孔来帮忙》,小朋友都能拿着记录表站在归类的托盘前,自觉的,一个一个挨着检查哪些材料是自己已经操作归类的,哪些是自己还没有操作记录的。有的小朋友还能在操作记录的过程中自我订正,由记录操作的结果意识到要归类,而自觉地将没有归类的材料重新归类。这种通过记录表自检的方法比起老师的提醒或督促显得更加有效。
通过对操作结果的分类,帮助幼儿整理复杂的感性经验,使这些经验条理化,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记录表的使用,能更有效的帮助幼儿分类并在操作、记录、归类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我们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采取探索型学习,为孩子创造了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经过多年来工作的经验,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幼儿天生就具有好奇、冒险的本能,具有探索、探究的欲望。探索性学习可以说是幼儿学习方式上的一次革命,让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型学习"。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给孩子营造了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氛围,注意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那么日后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法,从而独立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方案细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 陈虹主编.幼儿科学教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8
[3] 倪敏主编.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