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学家苏姆林基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培养幼儿手的精细动作能力,是加强幼儿脑功能锻炼,发展幼儿智力的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手工活动不仅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
【关键词】 手工活动
我园是地处农村,环境优美,当地特色产业是工艺鞋。鞋艺产业手工艺的滋养,也影响着孩子们对生活中美的感知与情感,形成本土孩子独特的审美情怀与体验。我们坚持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在园内进行手工特色活动,主要围绕手工环境创设、手工课堂教学、手工坊游戏三个方面进开展。
一、多元互动环境的打造
《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美育资源,一个丰富而有美感的环境能给幼儿美的启发,并激发起他们进行想象和创造的欲望。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让环境与幼儿产生“对话”,这是我们进行环境创设的最终目标。
(一)与幼儿互动——强调幼儿参与性
环境应是儿童的环境,创设应强调儿童的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儿童进行想象,借助自己的双手亲子创作并参与布置与展示的场所。因此,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到环境的设计、布置是我们进行环境创设一直以来强调的原则,只有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参与这样的过程,他们对自己和同伴的作品才会有充分的欣赏和观察,从而激发起下一次进行创作的灵感,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二)与教学互动——融合手工教育活动
将环境与手工教育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活动中接近艺术、观察艺术、继而能够创造艺术,并在艺术熏陶的过程中加深对手工活动的理解,这是手工环境创设的理想状态。我园孩子在与环境、手工活动的互动中,不仅受到艺术熏陶,而且会受到美好情感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根据幼儿年龄段的特点,拟定手工主题活动内容,定期更换主题环境,伴随着主题的深入开展,教师、儿童、家长参与手工活动和环境设计,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力求让环境会说话,使美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从而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
(三)与家长互动——链接本土的地方资源
浦阳是一个传统的麻编工艺鞋之乡,材料及其丰富并具特色,如麻绳、各色珠子,鞋盒等。于是,我们发动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将本土资源的材料都展现在我们的环境中,创设了一种源于自然又超于自然、来自孩子生活又高于孩子生活的美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本土化环境,这不仅让孩子感到熟悉,更多的是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和探索。如图:
(四)与游戏互动——创设多元、丰富的手工坊
由于幼儿园场地受限,走廊的利用成立孩子们手工的阵地,也是孩子们进行创意想象一条美丽的风景线。我们将三条走廊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进行了综合考虑,从项目目标出发,结合楼层格局,进行了纸艺、绳艺、泥塑、布艺四个手工坊空间,各坊根据自己的特色从楼梯间、墙面、走廊、栏杆到天花板进行渗透,营造一种浓郁的手工氛围,让让每一条走廊都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手工课堂的渗入
手工课堂是一种相对结构高的集体性手工活动,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借助手工手段,进行适宜的干预和指导,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感受美、表现美并建立手工规则的活动。主要经历了从了解能力发展——手工方案构建——实施的过程。
(一)了解:幼儿手工能力的发展
通过查阅资料,对儿童时期的孩子在手工能力发展上我们进行了研讨与整理,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发展期,梳理了主要典型表现,并以图表式进行例举。
(二)浸润:手工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
手工教学活动即引导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用双手或操作简单工具,对具有可塑性的各种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制造出占有一定空间、可视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活动,其对培养儿童审美情感,发展儿童手部动作的灵活性、精确性,提高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丰富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形成耐心细致的习惯及增强工作的计划性、条理性等均具有重要的作
1. 目标定位。根据孩子们手工发展的特点我们将目标聚焦在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和创造目标四方面。
2. 工具、材料的的感知。在进行手工教学活动的内容上,我们主要涉及了以下三方面:
●手工工具的使用方法:手工工具即手工活动中用来加工材料的器材。能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手工活动的基本前提。如剪刀、泥工板、白胶、针、线、扎染工具等辅助材料。
●手工材料的认知:手工材料主要用于完成手工活动的事物。各个手工坊的活动材料种类丰富,正确的认识它们是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必要条件。如珠子、亮片、种子、布、木板、瓶罐等。主要呈现的是点状材料、线状材料、面状材料和块状材料四种形态。
●手工材料的基本制作方法:每个工作坊所涉及的技能各有不同,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后幼儿才能进行自主的操作,这也是手工活动的关键所在。如在绳艺坊,有缠绕、盘绕、轮结等,纸艺坊中的按、压、塑形等。教师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各方面因素综合选择适宜的制作方法进行教学,让幼儿能掌握基本的技能。
3. 具体案例呈现。各工作坊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内容进行设计,成效比较明显。(案例略)
三、手工坊游戏的开展
手工坊,是相对低控的自主性活动。孩子在手工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将动作技能、思维技能等进行内化迁移到各手工坊,它是我们幼儿活动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形式,活动空间更大,儿童更为自主,提供的材料工具更为丰富。手工坊创设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出发,一是材料的收集与投放、二是环境的创设、三是实施策略。
(一)多元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可见,材料的投放对孩子们在手工坊进行活动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如何开发好富有我园特色的材料,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收集与整理。
1.源于生活。
发现、收集生活当中的我们随手可得的一些废旧物品,再次挖掘它的价值是我们手工坊本着让教育源于生活的原则。因此,动员每个孩子和家长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生活当中的瓶瓶罐罐、碎布、毛线、果核、彩色电线、旧报纸等等一些垂手可得的可利用资源,甚至是我们饭桌上吃出来的海鲜壳类,这些贝壳形状各异、形象美观,都是很好的活动材料。孩子们积极把所收集的材料带到幼儿园,与大家一起分享。收集的材料安全、卫生、经济、实惠,这些成品或半成品都给我们开展手工坊活动提供了素材,节约了教育经费,更突出了我们的环保理念。
2. 源于自然。
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的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天然材料。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寻找,体验这种“寻宝”的乐趣,只有真正让孩子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才能体验到大自然带来的魅力,挖掘并利用一些自然资源来开展活动。比如:稻草、野花、种子、石子、树叶、细沙、泥土等都是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3.源于本土。
浦阳素有“工艺鞋之乡”美名,在浦阳,你会随处都可看到大大小小的工艺鞋作坊,孩子们的妈妈或奶奶都是从事鞋厂的一些外加工手工活,我园家长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手工资源,孩子们对制鞋的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因此,这种本土的材料随手可得,如鞋底、绳线、珠子、亮片、鞋盒、纸板等,这些本土特色材料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大显身手,既发展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乡的传承文化。
(二)开放的环境设置
各手工坊物质环境创设我们围绕操作环境、欣赏环境与展示环境三方面入手。
1. 操作环境。
操作环境是手工坊环境创设的核心环节,它包括操作区域与工作台。我们将各坊设置在各条走廊:其一,采光比较好,能获取明亮柔和的自然光线;其二,幼儿园走廊比较宽裕,利用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在操作的时候能保证与其他区域互不干扰,相对比较安静活动;其三,根据各坊的手工特点,我们选择了较宽的柜面作为操作平台,既方便幼儿操作,又可以从柜子里直接取材,符合就地取材原则。
2. 欣赏环境。
结合各手工坊活动的不同手工亮点,教师通过摆放、悬挂、粘貼等方式来营造一种创作的意境,让孩子们在这种美的氛围中去激发自己创作的灵感。同时,为了让孩子们能在工作坊中自主学习、自主制作,各坊会根据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投放相应的步骤图或多样的作品以供幼儿自主学习提高支持。如图:
3.展示环境。
我们设置了一坊一展的展示平台,将幼儿每次活动后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分享,以支持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参与各项手工制作带来的成功体验;其次,结合幼儿园的特色需要,我们将大厅也作为一个固定的展示空间,以审美的视角展示幼儿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吕耀坚 魏婷.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08
{2}吕耀坚 孙科京.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8
{3}林琳.朱家雄著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孔起英 幼儿园领域课程资源(艺术.美术).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