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进步的前提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随之增高且更青睐于有着创新精神的全能型人才。学校看清未来的发展趋势,审视以往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其中的不足,鼓励教师在授课中进行创新,给学生带来新颖的体验,使课堂气氛有所改善,旨在培养其创新的思维。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及时转变理念,认识到该阶段是有着一定的启蒙效用,加之数学自身蕴含着一定的逻辑性,故设计多样化的授课手段,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释放出其潜能,打开思维空间吃透所学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生创新意识,运用数学技巧去验证,提升其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新课改的推行下,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相应的授课方式等,已视为衡量教师所具有的教学水平的新标准。小学数学是有着逻辑和灵活性的学科,教师根据其特点改进授课的手段和方案,并能够以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主线,但实际授课时却和之前的预期有所背离,产生一定的差距,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在授课后进行相应的反思,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其成长的规律与数学的特点进行结合,适时地调整授课的手段,营造出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放松心情,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愿意紧跟讲授节奏探究更多的内容,逐渐形成其独有的创新思维,构建出高效的课堂。
一、重燃热情,迸发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在导入新的知识时应采用多样且有趣的方式,以激发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热情,使之本身短暂的注意力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地集中,成为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实际授课时,教师应站在小学生的高度和视角去考虑,以较低的姿态去掌握其真实的需求和认知的水平等,为培养的策略带来优化的方向,使导入的手段更为科学,旨在对学生较为活跃的思维进行相应的点拨,使之受到一定的启发而燃起热情,继而在后续的课堂活动中迸发创新的意识。
例如,讲解《多边形的面积》时,考虑到导入阶段的轻松感,教师利用制作的实体卡片或多媒体等设备向学生展现多种不同的多边形,鼓励其尝试猜测这些图形的名称。小学生在新颖的图形中产生不同的好奇并将这种疑问转换为求知的欲望,继而迫切地想了解新的内容,教师随之时邀请学生借助以往所学的内容去探讨如何计算其面积,而不再直接端“现成饭”,使之思维中所蕴含的灵活性被轻松地释放。教师从旁点拨,让学生以其独有的思维方式去对面积进行揣测,使之创新的思维得以激发。
二、创设情境,强化思维能力
小学生自身的可塑性是极强,其思维也有着一定的活跃性,不应受到束缚,鼓励其凭借自身的想象形成独有的精神境界,在教师的点拨下使之思维的能力得以强化。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较为轻松地融入其中,使之思维空间由单向逐渐转为立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扩展。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从角度去考虑,找准切入点,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让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紧跟授课节奏去探究,思维能力得到强化,故情境的丰富成为目前教师改进授课手段的新途径。
例如,在讲解未知数与方程的过程中,教师提问“单位组织春游,总共有36人都想去划船,但只剩下4条大船,其余的是3条小船,如果大船能容纳6个人,那么每条船可以坐几个人?”。
面对有趣而又熟悉的场景,课堂的气氛开始愉悦,学生的想法也纷纷出现,顺利地列出方程:4×6+3x=36,继而算出x=4。在数学的情境里,教师可以变换问题的方式“如果36人中,女员工比男员工少8人,那么男员工是多少人?”,学生运转思维根据未知数的方程求出男员工是22人。这时,教师转换角度“那么女员工是多少人?”,学生能够马上结合之间的方程答案而迅速算出女员工是14人,该题中人数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现,使之感受到数学的灵活性,日后接触类似的问题时可以凭借思维的能力而轻松地找到其中关联,继而解出答案。
三、以生为本,提供实践空间
数学是从日常的生活中而来,同时也能解决周围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为挖掘出学生所蕴含的潜能,以生为本,创造出实践的空间,鼓励学生在参与中迸发出创新的意识,在后续的课堂活动中得到培养。
例如,张先生家到单位的距离是2.1千米,但今天出门晚并为了不迟到,需要在18分钟之内到达单位,他步行时的速度可以达到90米/分,其若跑步的速度大约为210米/分,那么他至少应该跑几分钟才不会迟到?这道习题中,涉及内容较多,有对于单位的换算,也会用到与未知数有关的知识,教师将学生分为4-6组,通过讨论使之在分享想法的过程中,多条思路碰撞而产生创新思维,跟组员共同运用所学技巧去解决,先将2.1千米换算为2100米,然后列出方程90(18-x)+210x≥2100,继而解出x≥4。这个问题的设计与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有关一定关系,其在上学时也会遇到相同的情况,也曾为了不迟到而根据路程去选择跑步,但并未计算地如此精准。学生在课堂中遇到该问题,使之饱含热情地参与进来,运用数学的手段和思维去解决,使生活问题转换为数学的方程,凸显出数学的价值,也让其思维得到相应的锻炼。教师还可以变化题型,如“张先生先走了一半的路程,看时间不够,便开始跑步,那么一共需要用几分钟?”,这样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很轻松地与自身的结合,饶有兴致地去思考,使之实践力提升与激发出创新的意识。
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凭借先进行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授课方案,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释放出自身的潜能,提升授课的效率。教师根据数学的特点来创设多种情境,通过点拨的手段使学生能够轻松地打开思维空间,将生活中的现象转换为数学式的问题,运用所学技巧去解决,在此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意识,使之带着主动的热情去探究,创新思维得到相应的锻炼。实践中,教师开始关注新授课手段下学生的认知、心智等方面是否得到提升,进行较为深入地研究,有方向地去改进授课方案,使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能够凸显出其应有的效用,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空间,强化其创新思维,做到全方位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米百锁.课程教育研究.2020(02)
[2]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高政娟.课程教育研究.2020(04)
[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J].蔡冬华.西部素质教育.2019(09)
[4]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J].陈亚军.华夏教师.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