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材料是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媒介,幼儿的游戏经验是在对材料运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物多用是指同一材料,具有多种不同的玩法。本文旨在从“羽毛球”材料的投放,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认识低结构材料,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为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羽毛球;大班幼儿;一物多用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跟他的经历和环境分不开的。”所以,在幼儿的游戏环境中,注重幼儿思维方式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而一物多玩是幼儿以直接操作为主,有效促进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所以,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
对于很大部分幼儿,羽毛球是很少见到的。只有球托和羽轴,没有羽瓣的废旧羽毛球(简称羽毛球),幼儿更是难以辨认,对于新鲜的事物,幼儿富有很大好奇心,这是幼儿的一大心理特征,所以,本文将羽毛球投放于各区域,旨在利用羽毛球的特点,并结合羽毛球特点进行相关游戏的尝试,从而发展幼儿的一物多玩意识。
二、羽毛球的初次投放
1、投放前的安全性处理
保障幼儿的安全是幼儿教师的责任,为了保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对羽毛球做一下处理:一、投放前,在羽毛球上方的连接筋处做统一修剪,将尖端磨平,避免在接触时划伤幼儿皮肤;二、对羽毛球进行擦拭,并紫外线消毒,保证材料的干净和卫生。
2、材料投放空间和时间的设定
在空间上,为了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索空间,充分挖掘材料可利用的可能性,材料投放的区域为班级内五个区域:宝宝小屋、宝宝说吧、巧手坊、你拼我搭、智慧小屋;由于幼儿喜新厌旧的心理特点,所在时间上,为了保持幼儿对材料的兴趣,避免幼儿产生厌旧心理,故初次尝试投放时间为一周。
3、投放后的记录
经过一周的观察,共有8位幼儿直接主动咨询过老师,材料的名字,有大部分幼儿间接的得知羽毛球的名字,小部分幼儿不认识这是什么,但是在一周内,全部幼儿有接触过羽毛球,并尝试不同玩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并图片或者视频记录下来。
玩法一,绘画:巧手坊,幼儿用水彩笔在球托上涂画。
玩法二,容器:巧手坊,幼儿尝试将彩色球放于羽轴内,然后倒出来,依次重复,在“宝宝小屋”中,幼儿用羽毛球运玉米、豆子等。
玩法三,旋转,滚动:智慧小屋,幼儿尝试旋转羽毛球,但是旋转效果不明显,能滚动,但是会转弯。
玩法四,叠高:智慧小屋,幼儿尝试将羽毛球叠起来,在“你拼我搭”区域中也有体现。
玩法五,成排:你拼我搭,幼儿将羽毛球有序摆放成一条直线,在“宝宝说吧”中也有体现。
玩法六,垒高:你拼我搭,将纸箱或者纸板放于羽毛球上方,尝试搭桥。
玩法七,形状:宝宝说吧,羽毛球站在那里像个小雪人。
.......
三、羽毛球特点的探究
1、探究前的准备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发散思维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在心理上,给予幼儿一个宽松和谐心理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进行思维,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时间上:根据幼儿注意力保持的特点,一般时间为5到15分钟,所以,预定完成讨论探究的时间为10分钟;在物质上,将幼儿的玩法图片做成PPT,并总结羽毛球的特点,准备好记录板和纸。
2、认识羽毛球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所以在探究羽毛球特点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幼儿视觉和触觉的参与,来认识羽毛球的不同特点,并将这些特点和玩法相结合,帮助幼儿体会羽毛球特点和玩法之间的因果关系,首先在视觉上,如玩法一,观察球托颜色,为白色,像白纸,幼儿联想到涂画;玩法二、三、四、五和七,则关注羽毛球的形状特点,近似于圆锥体,羽轴在下可站立、稳定,头小尾大,像雪人,羽轴间虽有空隙,但可以盛放东西,所以才会运玉米、豆子等,球托为半球体,可旋转,像陀螺,尝试旋转,但效果不佳;其次在触觉上,如玩法六,羽毛球摸起来硬硬的,球托为软木材质,可以支撑起一定的重量,所以将纸板或者纸箱放于羽毛球上方,并根据对桥的认知,联想到可以造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羽毛球有以下特点:1、可塑性:白色,人形,软木材质可削;2、可容性:可以容纳一些东西;3、旋转性:像陀螺;4、可滚动;5、稳定性,不倒;6、承重性。在探究羽毛球特点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了羽毛球特点和玩法的因果关系,加深了幼儿一物多玩的思维意识,为以后幼儿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持。
四、羽毛球玩法的探究。
了解羽毛球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结合自己前期经验的知识,探索各种各样的游戏玩法,才能达到发展一物多用的目的。所以我们集思广益,幼儿和老师一起探讨了“羽毛球还可以做什么的”话题。结合幼儿课程,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最终确定了三个游戏:1、制作冰激凌;2、滚动的轨迹;3、制作陀螺。
1、制作冰激凌,材料:羽毛球、彩色黏土、彩色毛球。选择冰激凌,幼儿很喜欢吃冰激凌,根据冰激凌和羽毛球相似性,羽毛球的可容性,所以选择制作冰激凌。做法: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彩色黏土,放于羽毛球中,并在彩色黏土上放一些不同“口味”的毛球,于是,可口的冰激凌就做好了。
2、滚动的轨迹,材料:羽毛球、各种颜料、白纸、颜料盘、倒背衣等。在有趣的滚动主题下,结合羽毛球滚动的特点,来完成一幅羽毛球的美丽轨迹图。做法:将白纸放置于桌面,将颜料涂于羽毛球上,羽毛球轻轻的在白纸上滚动,于是,一幅美丽的轨迹图就画好了。
3、制作陀螺,材料:羽毛球、空笔芯、胶水、钻孔器。结合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羽毛球很难像陀螺一样转动起来,主要原因是羽毛球没有一个很好的捻动发力点。做法:利用钻孔器在球托的中心点打一小孔,截取适当长短的空笔芯,放于小孔内,并用胶水固定,于是小陀螺就做好了。
在以上的实际操作中,冰激凌的制作相对简单,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幼儿都可以完成;在滚动的轨迹中,由于幼儿对力量的控制还不是很好,但是轨迹图还是能够做出来,令小朋友意外的是,羽毛球的滚动轨迹竟然又回到了起点,瞬间又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制作陀螺,全程老师在做,幼儿再看,当制作完成的那一刻,幼儿心中的喜悦不言而喻。
五、总结
1、详“察”观“色”,提升幼儿一物多用的可能性
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本身的特点和功能,只有在详细的观察和了解材料的基础上,幼儿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经验,联想到相关的游戏之上,探究和创造出不同的玩法和用途。
2、及时肯定,激发幼儿一物多用的积极性
在幼儿探索材料新玩法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幼儿的点拨者,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与创新,帮助幼儿大胆创造,发展幼儿潜能。
3、材料投放多样性,保持幼儿一物多用的持久性
不断的增添新材料,能够刷新幼儿的视线,避免视觉上的疲劳,不断的激发幼儿对于一物多玩的欲望,在创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