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我国正在推行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物理的教学课堂来说,较以往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分析,再让学生去理解和解决问题,教师也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以及相关技能的培训,恰当的教学方法远比灌输式的传输知识更重要,本文就是在研究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展开论述,分析了当前教学背景,以及在新课程下物理教师的定位,还有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优化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教育;物理;有效性
引言:从新课程标准开始实行以来,高中的物理教师一直在围绕,怎样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这个课题展开研究。相关的教育部门强调要求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课程压力,对此教师将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的空间去思考,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天赋。
1、当今普高物理教学的背景
在新课标改革后,教师应该从课堂教学入手,在最有效的实际能提升教学效率,积极推行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展开个性化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来,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和创新精神。当然除了培养学生的知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等。
2、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的定位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课堂教师中教师就是课堂的指挥家和设计者,在课堂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更是教师教学方案的执行者,只有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能保证物理教学的效率,进而改善课堂的学习氛围。
虽然已经有许多的物理教师知道新课程教育下的优势所在,但是由于受到常年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有部分的教师没有真正的为学生课堂做出改变,仍在运用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方法去教育学生,这使得学生还是未能够展现自己,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造成这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导致的。
3、适应新课程的物理教学优化方案
3.1适当的开展课前的导入部分
想要真正的提高物理教学课堂的有效性,还是必须从学生入手,因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对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信心,让学生能够配合教师的教学方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同时教师也应该适当的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些较为基础的习题要求学生完成,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预习课本,在课本的学习中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带着疑问到课堂中去解决,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比较的科学,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更具有针对性。
适当的添加课前导入,就是为了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的速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平抛运动,可以用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也可以在教室中运用材料进行演示,可以是导弹的射击过程,在导弹飞出仓木的过程中,就是由初速度为零,并且还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在数值方向上是自由落体的运动。还有我们常见的跳水比赛,跳水运动员从起跳到入水的过程,也是一个完美的平抛运动。
3.2在教学中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课堂是学生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让其去吸收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多去动手实践。物理这门对实践一块的要求比较多,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让学生能够亲自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完成实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只需要在一旁静静的做一名观众,适当的点拨一些学生,而不是直接的告诉学生问题出在哪了,可以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慢慢的发现问题所在,并且总结出经验。
3.3在课后安排复习和总结
课堂上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在课后进行课上知识的巩固复习,以及对一些问题、疑点的总结也必不少。通常一些物理教师每当学习完一小节的内容后,都会安排进行课后的总结,让学生加深对原理、公式的印象,但是却缺少了对习题的总结。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时,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公式及其转化,但是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对公式的转化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只有与学生一起讨论习题,共同分析、交流,才能找到问题的所在,保证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的改革后,创设能够适合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调节学生之间的学习讨论氛围,锻炼学生分析和解题的能力,这些都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所提出的要求,新时代下教师只有转变课堂的学习氛围,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记忆性,进而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金.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0):120.
[2]季保民.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29):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