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德育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7期   作者:林华玉
[导读] 小学阶段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而言
        摘要:小学阶段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而言,能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德,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后续成长。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在农村小学的教学工作中,要重视关于学生德育能力的培养,这是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德育教学 教育方法 农村小学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的的鳄鱼工作变得愈发复杂。农村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能够获得信息也就更多,对于教育工作而言,虽然因为信息技术的支持,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改善了农村地区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让教师和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紧密。但是德育工作更应该认识到,在这一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思想品德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为此,强化德育工作,借助德育工作引导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成为了当前社会环境下,必须要重视的内容。
        一、农村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难点
        (一)德育监管工作存在空间限制。
        当前的德育工作并没有摆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学生在校外的生活中,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并且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接受的思想以及相关信息并不完全来自于学校,借助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学生会被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正面或者负面的信息所影响。而有很多的家长虽然认识到学生过早的使用手机对于后续的成长有着不利影响,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寻找到一个不影响孩子眼界又可以使用网络的平衡点,对于很多家长的自身素养而言难以达到这一目的。所以当前的德育工作难点不仅仅是局限于校园内的各项工作质量上,而是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和家长达成统一战线,解决学生综合发展的问题。
        (二)德育工作缺乏制度保障
        德育工作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内在涵养,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不仅仅有着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同时也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涵养的高素质人才。在初中教育中,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内在素养的重要工作,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并没有形成科学的方式进行德育工作,尤其在如何借助完善的制度来划分德育工作具体职责上不尽人意,很多学校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因为制度的缺失而不注重德育工作,而是将教学重心放在了学生成绩的提升上,这种忽视了德育工作过于重视成绩的教学习惯,必然会让学生内在涵养的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地区弱化了德育工作实效。
        农村地区对于学生最大的影响一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农村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内向。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很多会将自己与外界交流的窗口放在网络上。另个则是借助各种软件接受外界的各种正面或者负面信息,具体而言就是学生的交际圈并不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环境受到影响,而是借助新媒体让交际圈变得更大,有很多学生出现了在网络上是一个无话不谈、无话不说的形象,但是在同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上却木讷,这种态度应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在学校进行相应的生活学习明显难以起到良好的目的
        二、德育工作的开展方式
        (一)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要在德育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 德育教育要从小开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师是培育祖国未来的辛勤的园丁,是培养未来建设人才的工程师。教师作为榜样,在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的同时,更要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自己先做到了,才有资格去要求学生。 《小学生行为守则》不仅仅是学生的行为规范,更是教师和老师的行为规范,树立正面的榜样作用,加到学生的同时也要约束自己。
        老师是学生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引路者。农村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成长起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到学生造成相应的影响。

如何发展德育教育,借助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从本质上,就是教师的用言行来规劝学生,来影响学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开始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体系。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守则》的内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部分的内容不仅仅是学生的行为准绳,同时也是对教师和老师的行为进行规范,教师能够良好的准守这一准则,必然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就必须要有着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用身边的小事去影响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进行班级打扫时,很多学生并没有参与意识,教师不能够仅仅起到监督作用,而是要同学生融入到劳动中,用行为来影响学生。在教师出现乱扔垃圾的现象时,教师的首要任务应当是以身作则,处理这些垃圾,而不是去寻找这些垃圾来自于哪里,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让学生产生爱护班集体卫生的意识。
        (二)组建良好的班风日常活动
        学校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这种认识在现代教育中过于狭隘,缺少发展方向,从这方面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为了更好的进行该领域的发展以及实现。应当从本质上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探索,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从而给班风建设带来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在具体的管理中,关于班风的建设不能够通过宣传以及讲道理的方式进行,而是应该从实际开展角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此才是保证班风建设可以向着利好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教师在进行班风建设时,必须要从学生的个体进行考虑,用个体到集体的管理方式,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班风的发展。
        同时,为了更好的建设班级风气,关于班会课的开展就不能够马虎。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教师对其的鼓励以及支持,会让其更加坚定自身的行为以及习惯。在发现学生拥有好的习惯以及行为时,应当在班会课上进行夸奖。这样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鼓励。并且,这些定期所开展的班会课,还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对自己是行为进行思索,考虑自身的行为习惯是否存在错误,进行每周的行为总结。
        (三)尊重、激励学生
        老师和农村小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是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能够开展的基础。虽然老师一般是以一种威严的形象同学生打交道,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老师应当是一个威严朋友。而不是严厉的老师,也就是只有同学生形成平等关系,通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理解,才能够拉进师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正确的对学生进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向着良好的方向所发展。例如,在学生发生一些错误时,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否定,而是要通过核实的引导,让学生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纠正这个错误,后者对这个错误进行弥补。
        结语:
        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信息技术的海量资源和开放性环境下,他们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和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进行创新,如此才能够让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文娟,李巍,张立冬.浅谈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69.
        [2]魏建才.浅谈“金种子”工程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学周刊,2018,17:108-109.
        [3]刘晓萍.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158.
        [4]段月娥.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策略[J].甘肃教育,2019,10:45.
        [5]焦磊.一流本科教育需规治“学术漂移”倾向[J].内蒙古教育,2019,32:1.
        [6]李海峰.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08:251+2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