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措施
数学被誉为自然科学之母,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古人推算历法到计算机网络技术,都是在数学基础和理论上发展而来;数学也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爱因斯坦通过数学论证提出了质能方程然后才有了原子弹的爆炸和核能的发展,牛顿从数学上预言了卫星的发射,然后才有“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小学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教育的启蒙,除了掌握教材知识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部分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仍采用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听众。这样的课堂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活力,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小学各册数学教材的始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各种与生活相关联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通过创设数学情景,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先选两位学生进行演习,两人站在一条线上,分别从教室的两边相向而行,然后启发学生:“这两位同学是往哪走的?”学生回答:“面对面行走。”教师接着又问:“这样走下去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笑着答道:“两人碰在一起。”这样的引导与实验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对“相向”“相遇”等抽象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学生学习“相遇问题”打下了基础,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求学生多读题目找准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
大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求做题速度,不认真审题,盲目列式,经常做错。还有的学生学完乘法就用乘法列式,学完除法就用除法列式,完全靠猜。解决问题时,审题并分析数量关系很重要。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审题。数学中的问题类型很多,有纯文字的,有图文式的,有对话式的,有表格式的,如何找到关键词,获取解决问题需要的数学信息成为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审题,先让学生把题目通读一遍,再逐字逐句细读,弄清每个数学信息所表达的意义,然后按照问题要求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和体会。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能急于求成,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并长期坚持。在开始训练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逐步引导。如在教学一年级下“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学校买来23套连环画,比买的故事书多12套。问学校买了多少套故事书?多数学生都是用加法列式“23+12=35(套)”。教者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引导学生:学校买来了哪两书?数量是多少?问题是什么?哪种书的数量多?哪种书的数量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步步追问下,学生逐步弄明白,买来的连环画数量比故事书多12本,学生仔细审题后明白了题意,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
三、课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经历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并且动手实践的欲望非常强烈,每次做游戏或数学实践操作活动时,学生的积极性总是很高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学生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矛盾的有效方法,在动手操作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发现更多的新问题,在新问题中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发现。如教学“除法平均分”时,首先请学生把准备好的12个铅笔拿出来,找2名同学一起参与,让学生动手分这12支铅笔,看每个同学能分到几支铅笔。在动手分的过程中,学生深切认识到每位同学分6支才是“同样多”。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真正理解了问题。
四、课后老师应积极督促学生进行反思,收获解决问题的经验 。
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问题解决后,对好的解题方法需要进行反思,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学生掌握问题解决方法的策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如要求学生反思:你原来是怎样想的?现在又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通过比较,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注重动手实践,学会反思,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魏月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