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差、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小、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状要求职教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对职教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关键词: 中职 改革 必要性 探索
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然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也日益凸现,社会、家长、学生对中职教育的评价普遍不高,部分中职学校出现了招生难、学生流失严重、用人单位不满意等现象。
一、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现状探析
从我院近几年的生源状况来说,进入我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初中学习不好,基础知识比较差,这些学生在小学或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他们对学习缺乏的兴趣,甚至部分学生有“厌学”的现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喜欢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考试模式,上课睡觉、玩手机或做其他事情的情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社会角度来说,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中职存在偏见,一直不看好职业教育,被视为“二等教育”或“三等教育”,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读中职院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这些中职学生的内心深处阴影,就更难产生学习兴趣了,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产生混日子心理,习惯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没有远大的理想,更不会有很强的学习目的性和自信心。
2、“教”现状探析
近几年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或多或少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的思维,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也就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学校的师资、实验及实训设备等教学硬件建设滞后也导致了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从师生配比来说,主要体现在师生比例不合理,以山东交通技师学院为例,师生比为1:40,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20,老师都超负荷工作,师生比严重失衡。在师资构成中,高学历和高技能的师资太少,年轻教师的引进一般都是高校毕业生,这样的老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动手操作能较差,与职业院校对教师要求相差甚远。
二、对中职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
1、创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首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生产一线优秀技术工人,而不是过去的专业技术人才、行政管理干部。山东交通技师学院深刻认识到:首先是培养的学生必须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样才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用工要求,学生的工资收入才有可能高,企业才能继续与学校合作,学校的发展才有好的出路。其次,转化办学理念,我院加强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了较好的“政、校、企”良好合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要快速发展中职教育,必须加快课程建设体系建设。我院在建设课程体系时,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以数控加工专业为例):首先是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科学素养和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现行数控加工专业教材内容必须作适当的增删,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这几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得课业负担。
其次是根据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近几年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学校与企业专家共同论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共同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与企业工作过程任务密切相关的课程。形成了由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机制。
3、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一体化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律是“做中学,学中做”,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学中做,才是真正的做。根据这一规律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企业用人的需求,将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如图所示:
以上教学设计基础上,我院创新教学模式,开发工作页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任务驱动”原则,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教学模块。一个模块由若干课题组成,而该课题是一个具体的可独立操作的典型工作任务。而典型的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专家访谈组,这样将教学的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流程要一致。这样以工作页为纽带,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的专业实习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实习就业一体化。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创造性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工作实践中去。为了让老师更快更好的适应一体化教学要求,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加快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是加强教师培训,分为校内培训、校外培训和一体化教师的企业培训,建设“一体化”为主体的骨干教师队伍。其次是实施“青蓝工程”,让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教师与青年教师结为“师徒”,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了老中青年老师的感情融洽和经验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师资水平。三是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山东交通技师学院技能大赛工作奖励办法》,实施一体化教师培养计划,培养高层次教学名师。
5、建立以就业导向为学生评价体系
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企业元素,使得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的需求,在评价学生时,将企业评价标准引入学校,再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建立以企业评价为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并以此来检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种由学校、行业和企业组成的评价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这是一种新的“教考分离”模式,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深化改革的今天, 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处在了深化改革的洪流中。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机制与模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与企业输送更多更有用的人才,那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教学思想必须转变,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必须创新。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才能迎来职业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年第1版
2. 郭耀邦,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之三[J]教育与职业, 2001,(03)
3. 邓泽民, 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 郭耀邦,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之三[J]教育与职业,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