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7期   作者:宋云华 李清录
[导读] 历史学科以其知识量大、体系构建难度大、对学生吸引力不高等原因
        历史学科以其知识量大、体系构建难度大、对学生吸引力不高等原因,成为中考复习的难点科目。如何更好的搞好中考历史复习,我认为应从抓基础、促能力、重训练、融热点等几个方面入手,做好三轮复习,提高复习实效。
        一轮复习:立足基础,研读课程标准,突出重难点和易考点,打好知识基础。做好五个“一定”。首先,教师一定要用精炼的语言,勾画出历史发展的概貌,然后逐节全面复习,全面落实课标要求,夯实基础知识,做到一定要准确把握好基础知识点,准确记忆和理解知识点;一定要主要各知识点的识记、理解、运用之间的关系,大胆取舍,有的放矢。不以量取胜,而以质取胜;一定要精炼提取重要知识点,切忌大面积重复,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一定要讲练结合,严格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坚持精讲多练,不练不讲;一定要以检测指导复习,及时反馈复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做好矫正提高,同时做好答题方法指导,训练答题方法和技巧。
        二轮复习:专题复习和整合教材,实现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变。
        教师要根据课标,结合教材,将前面所学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辩其异同;打通经纬,形成网络。
        1.编制知识网络。打破时空、中外限制,将考点纵向联系、横向比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南方谈话”这一知识点,从纵向角度可以联系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种思想:洋务派的“西学中用”思想、维新派的“变法”思想;革命派的“三民主义”、十月革命后的“马克思主义”;抗日战争期间的“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从其思想背景、思想内容、思想精髓、历史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探寻其共同的本质意义,形成学生对我国革命和建设道路选择的正确认识,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从横向角度,南方谈话中提到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由此横向联系到20世纪以来三次较大的改革调整机遇: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概括归纳三个事件的原因、内容、影响及成功的原因,最后得出启示。
        2.多角度设问。补充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考查和设问,实现从知识主导向能力立意转变。例如,从当前的“危机”、“创新”等热门话题出发可以列出4个视角。(1)俄国农奴制危机带来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近代民族和社会危机,迎来日本明治维新。这是变“危机”为“机遇”,实现社会发展华丽转身的范例;而中华民族近代遭遇“亡国灭种”的危机,经过近百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这是奋斗改变命运,国情决定道路的范例。(2)从全局看,面对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造成了新的危机的发生,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发展的两个极端。(3)当今世界的经济危机、贸易摩擦等,我国积极应对,和平崛起。(4)改革和创新是摆脱危机的有效途径。中国的发展经验,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复习要做到综合,有跨度、有比较、有重点,既抓线索,又抓联系,分门别类适当组合。在评价人物、综述事件、观点运用、材料分析等方面加强指导,把点、线、面贯穿起来,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轮复习:强化过程训练,做好方法指导,提高应考能力。
        1.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的跨度和深度,点面结合。
        2.要强化训练,内化和巩固知识,加强指导,提高解题能力,总结答题技巧。
        3.要关注中考命题走向,确保复习方向正确。把握好课标,用好教材,摆正思路,不偏不倚。明确命题原则、能力要求、考试形式、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熟悉业务,提高历史素养。
        4.注重试题研究,提升试题训练的针对性。中考试题呈现方式多样化,不仅有文字,还有实物图片、图表、影像、漫画等。要从提高记忆的准确性、获取有效信息的的准确性、分析问题的准确性、解读历史信息的准确性、解答问题的准确性、表达的准确性等入手进行针对性训练,切实提高答题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