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专业电气故障诊断与排除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7期   作者:蔡小平
[导读] 随着汽车用电设备的增加,汽车电气故障占汽车故障的比例越来越高
        摘要:随着汽车用电设备的增加,汽车电气故障占汽车故障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汽车电气故障诊断水平也成为了评价从事汽车维修行业人员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汽修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就要具备一定的汽车电气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为适应汽车行业用工需求,切实提升学生电气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很多汽车维修专业现开设了《汽车电器与电子系统检查与修理》、《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等相关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调整、尝试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汽修专业;电气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践思考
引言
        现代汽车不断应用新的制造工艺工艺,将新材料、新能源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之相适应的,对汽车电气故障诊断与排除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先进的汽车维修技术,主要借助高新技术、计算技术,读取汽车电控单元反馈的故障代码,来发现汽车提供电气故障的所在。针对汽车与汽车维修技术的更新换代,对于汽车维修理念的更新以及汽车电气维修技术的提升,应从学校开始抓起。现代汽车维修需要技术人员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在掌握机械类知识的基础上,要不断学习数据处理技术、信息传感技术等知识。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汽修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应不断革新教学方式和内容,是汽修专业学习适应现代汽修技术的不断发展。
一、汽修专业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汽修行业缺乏认识
        职业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应届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从众心理太强,有的完全听家长的意见。学生本人没有主见,甚至对所报的汽修专业一无所知,没有一个大致的职业规划,对未来很迷茫,没有奋斗目标。
        (二)、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离
        目前职业院校汽车修理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仍然采用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是由教师所主导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形式就是教师讲解,学生接收。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堂教学学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对教学内容存在疑问或者出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很少有机会可以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严重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传统高职院校汽修专业的课堂教学,仍依靠黑板、粉笔这类传统教具进行教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不利于提升学生对汽修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被分隔成为两大部分内容,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在不同程度地遗忘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对理论知识进行重复的学习和理解过程,降低了学习效率,也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职业技能教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首先,职业教育是汽修人才培养开发的重要方式。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汽修人才开发的职业教育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相关调研调查显示,目前职业技术院校有关汽车类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依然存在问题,大部分课程设置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对于创新创业型课程的设置少之又少,并且课程内容浮于表面。与此同时,核心专业课程教材的内容与现有汽车技术需求不符,存在内容老旧,或教材中的一些汽车技术知识已经被淘汰的依然存在,教材更换速度跟不上汽车技术的发展,教材内容跟不上实际企业对于技术知识的需求。


二、汽修专业电气故障诊断与排除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习既上岗
        针对当前我国汽车行业对高级汽车修理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计划,开设汽修专业实训课程,对学生开展系统的专业培训,增强学生自身专业能力,提高学生未来在行业中的竞争力,确保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实习有工作、实习既上岗。当前就业市场不景气,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很多企业对招聘的员工要求高,高职院校做出的专业相关的培养方式调整,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课程安排,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校培养的汽修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技能过硬就不怕没工作。
        (二)、重视原理讲解,跳出单个故障讲解一类故障
        目前汽车电气故障诊断与排除一般都定位为理实一体化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训时间,教师往往需要尽可能压缩知识讲授的时间,把课堂时间大多用在任务安排和巡回指导上,因为这些过程是否顺利决定了在一节课中学生能否顺利排出故障,是否能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学生在课堂上也最为关注能否将故障排除,匆匆忙忙按照工作页上的提示及步骤完成任务便下课了,整个过程几乎没有思考与总结。这就导致了学生将知识认知的层面局限在了当堂课的具体任务上,碰到没接触过的新故障往往无从下手。故障的产生必然有其原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从系统原理角度出发,注重讲解故障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时甚至需要跳出某一个故障讲解一类故障,来进一步总结排除此类故障的思路,帮助学生从原理上去分析、判断故障。
        (三)、贴近工作实际,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汽车电气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有同学排故思路清晰,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因为诸如找不到相关的元器件、车身部件不会拆、插头不会拔等问题导致整个故障排除过程屡屡碰壁。对此我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发现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为了方便学生检测相关元器件,会把实训车辆上的装饰件拆卸下来。往往要测量的零部件都已经裸露在外,学生在整个排除故障的过程中没有接触到车辆的原貌,脱离了工作实际。因此我认为在考试时选用的车辆必须保证其完整性,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四)、改变教学手段及方法,提升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热情
        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知识本身相对较差,加之汽修专业汽修专业电气故障诊断与排除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挫败感。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改变教学方法,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对涉及理论性较强的环节进行教学简化,将教师的关注点放在学生掌握的程度上,而非是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通过借助现代教育媒介,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如职教云平台,教师可在平台上布置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通过职教云平台实时的观测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课堂上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可利用职教云平台搜索网络共享资源自主学习,在讨论区对不懂的知识或者疑惑进行留言和互动,弥补传统课堂上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参与度低的状况。教师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了解学生课后作业情况,反思教学、调整教学。
结束语
        汽车电气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教学目标应注重岗位生产实际中所需的知识技能的要求,突出对学生职业信心的建立、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电气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技能水平,培养维修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以上是我在汽车电气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希望能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参考文献
[1]李洪军.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2019(17):83-84.
[2]杨介福.分析技工学校汽车维修的教学方法[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9(06):70-71.
[3]张新星.浅谈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6):246.
[4]张洪生.浅析中职汽修专业中模块化教学的经验小结[J].中外企业家,2018(25):221.
[5]刘浩.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新思路[J].时代农机,2018,45(08):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