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评价是组织、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及时、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维持课堂纪律,促使教学顺利进行。
关键词:优化 评价 合作 高效
近几年,上级部门要求我们英语学科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是英语还要考试,特别是到了四五年级,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要求学生记的单词、句子逐渐增多,这无疑让我们英语老师感到了一些压力。不能布置书面作业,那我们只能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但是课堂上单纯的让孩子们读、写、背也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时间长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就没有了。
新课标指出:“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建议: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采取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方式,及时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困难,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为下一步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加、教学效率作为依据。”
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一下自己对课堂评价的粗浅认识
一、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评价中引入竞争机制。
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等为主要依据,针对新课展示、复习巩固等不同内容,对学生的分层和评 价也不一样,应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还可以个人为单位。在教学中我们用的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PK活动,即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及阶段测试成绩把全班同学平均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之间展开PK,同时每个组员在班里也有一个与自己实力旗鼓相当的对手,组员与组员之间也展开PK。每个小组都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统计本组组员的得分,同时小组长也应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小组成员共同进步。
以下是我在评价过程中用到的表格,通过看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竞争的项目包括课堂纪律,作业完成的情况,对话背诵情况,课堂上回答问题,听写及小测验这几项内容。
以上评价方式中不仅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也有不同小组组员之间的竞争,可以看出小组之间的组际关系。在尝试的过程中,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课堂气氛比以前要活跃,特别是一部分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孩子因为有了对手的存在而能够做到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
二、评价与教学话题相结合,评价结果直观化、形象化。
要让评价对学生产生更持久的影响,就应把评价结果直观化和形象化。
英语教学有自己自身的学科特色,利用这一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实施评价。如在学习动物话题时候,针对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可把评价与话题结合起来。课前老师可以准备各种动物的卡片并在课堂上作为奖品奖励学生,得到卡片最多的小组,就能够成为森林之王,他们有权赐予动物身份并管理这个森林的动物。组员们把全班的动物头饰收集起来,重新赐予动物身份“You’re a dog. This is for you.”“You’re a monkey.”这样,除了学生感兴趣之外,同时也创设真实的情境,结合了所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自如地运用语言。
又如在教学五下第三单元 My schoolcalender时,月份的学习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第二节课中所采用的评价机制是发放早画好的小蛋糕,上面还写有学生掌握不太扎实的月份,孩子们拿到奖品后,在相互谈论自己得到几块蛋糕,分别是什么名字的过程中,月份的单词就会更加清晰,就会深刻地印在脑海中。相比之下,这种课堂评价方式要比画星有意 义得多,同样的形式不同的是内容,但在“有效性”的体现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三、评价语言要多样化。
英语教学中我们用的最多的评价语言是”OK, Great, Good ,Good job!”长期单一的评价语言会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从而降低评价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更多的评价语言,如对认真听讲的孩子我们可以说 You are a good listener.对发音好的孩子说 Good pronunciation!对一时没回答上问题来的学生说 I think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
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我们应把握不同的称赞尺度,同一个班的学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性格特点都存在着差异,若用同一评价标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称赞过于频繁而失去因称赞带来的激励意义,但是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会因为称赞标准过高而无法实现而失去促进作用,这两种情况都会使称赞毫无效力。一节课内,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背诵对话应该值得称赞,能力较差的学生能记忆单词也同样值得称赞。
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我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