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是学生接受绝大部分知识的渠道,学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课堂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这种过分依靠老师来学习的思维,会造成一种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一定要通过课堂,提供学生自主探讨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课堂内容的设计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可以将书面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只是单纯地提高学生的成绩。考试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一个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课堂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锻炼学生跨学科融合运用到能力,让学习更加贴近实际问题,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思考,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学生是民族的未来,老师们要承担起培养“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一个教书机器。
一、目前初中课堂的不足
1、课堂设计安排不灵活
目前初中课堂内容的设计主要就是教材内容的讲解,经常让学生觉得无趣和枯燥。甚至部分老师已经将多年前的教案翻烂都不愿意多关注一下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课堂上,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少,学生记不住,不理解。讲课的形式也很单一,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互动性差,课堂气氛也不好。老师对学生的喜好以及学习习惯毫不了解,千篇一律地进行统一教学,课堂效率低,学习效果差,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2、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堂内容的设计只与单一的科目有关,课程之间界限明显,没有联系,学生的对标迁移能力弱,对知识点的学习停留在表面,完全不懂得综合运用。很多时候,学到的知识都是如何提高成绩,一味地死记硬背,只要题型稍稍变化,成绩就出现断崖式的下滑。家长搞不清学生的情况,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制造压力。学生因此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产生厌学的情绪[1]。还有可能和老师、家长产生矛盾,开始出现叛逆。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课堂绝不只是教授书本知识。
3、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太强
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地强调考试成绩,让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功利,只重视知识点会不会考。学习本就是需要不断努力,才能从量变达到质变,断然不会一下子看出效果。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真实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二、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1、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定要激发学生自学的能力,知识的海洋是无限宽广的,总是依靠老师学习那将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跟随在老师身后,那未来的社会将缺乏创新和焕发新生的活力。在初中课堂学习中,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文科类的学习更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对知识点相关的衍生内容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学生没有带着兴趣去主动了解研究,单靠老师来被动地讲述是远远不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今后更深入的学习中,独立自主的进行研究和思考。
2、跨学科之间加强联系
学生不能因为学习的知识越多越保守,知识不是思想的枷锁,知识应当是思想的翅膀,学生要学会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助力,知识是工具,不止要掌握,还要会使用。通过各个学科之间知识点交叉部分,在授课中,带领学生找到跨学科运用知识的思路。老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创新的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地探索。例如在学习诗歌《观沧海》时,可以将历史知识融入进来,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诗歌的同时,了解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让学生在历史故事和情景中去理解诗歌会有不一样的感悟。通过学习诗歌,将诗歌讲述的思想和生活中联系起来,也会产生更多看问题的角度,拥有更广阔的胸怀。
3、寻找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
为了让学生和家长重视素质教育,配合老师更好地学习,就一定要制定一个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单纯通过一次两次选拔考试,并不能完全辨别出学生真实的能力。很多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优异,但是在心理素质和艺术文化修养方面会存在不足。其实影响一个学生能否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获得更多的进步和成长是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影响。就像课堂教学并不就是单纯地在教室里接受学习,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锻炼身体素质,动手能力[2]。评价的体系一定要参考多方面的评价,对学生各个角度的不同能力都进行考察。可以在课堂上,分小组,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分配任务,通过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观察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能力,合作能力,更好地评价学生的整体情况,发现学生的优势。
结语: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课堂的创新一定要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传授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和能力,转变学生只关心成绩的思想。让学生把学习的压力放下,主动地去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知识。老师只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教学生方法,告诉学生寻找资料和答案的方向,做到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嫄. 浅谈中学素质教育的力量来源[J].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0(S1):32-33.
[2]于明珠. 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小学影子教育问题研究[D].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