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的罪魁祸首? ——亲子之间不对等的情感反馈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7期   作者:顾张逸
[导读]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的临床特征,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的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逐年增加,已高达4-8%。国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青少年最普遍的心理疾病之一。本文通过分享杨杨的个案,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杨杨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原生家庭中不良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

1、个案对象的基本情况介绍
        受访者现为东南大学一名研一的学生,化名杨杨。在学校,她的成绩优异,本科毕业后直接保送本校研究生。她于大四正式检查出患有抑郁症,此前也经历了为期一年多的情绪低落状态。最初,她并不能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目前情绪比较稳定,每日按时吃药,但是不能住校,于是一个人住在校外。
        笔者与杨杨的初遇是在南京的一家抑郁症俱乐部“五月·家”,它的前身是1912街区的一家名为“五月吧”的酒吧,后来逐渐成为年轻抑郁症患者或者是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举办酒会、沙龙、故事会的场所,随着参与者的逐渐增多,目前已经成立了“五月·家”俱乐部工作室,杨杨是俱乐部的骨干成员之一。
        “五月·家”在2018年开展了一项名为“抑郁·城市·人”的抑郁症公益摄影展,并期待可以开设南京高校的分展,于是他们联系到了笔者。活动结束后,笔者与负责人杨杨也成为了不错的朋友,在交流中了解到她的抑郁症经历,并通过更深度的访谈,探求到原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她的精神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
        杨杨的父母给她的童年施加了巨大且持续不断的压力,并且习惯性的拿她与其他人比较。在她的印象里,从小成绩优异的她却从来没有在父母那得到一句赞扬,永远有个“别人家的孩子”事事在她之上,她把它叫做“那个影子”,“在我这短短的22年的生命里,始终有一个影子跟在我的背后,而我的父母会不断的提醒我这个影子所获得的成功,每当他们认为我在偷懒,在贪玩时,就会提起这个影子,试图以这个影子的成功来激发我的斗志......”这种比较式的教育方式一直影响着她的行为方式,她仿佛被人操控了,时刻想着要成为父母心里的那个“完美女儿”。渐渐地,父母的标准越来越高,杨杨发现自己追不到那个“影子”了,她开始产生巨大的自我厌恶情绪,父母的思想逐渐转化成她自己的想法,她也认为自己是失败品。
        她在长年累月不停地追逐“别人”的时候,丢失了真正自我,而活成了父母心中的那个“别人”,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带着对世界的迷惘和对自我的厌恶,她患上了抑郁症,父母在她童年错误的教育方式种下的因终于带来了错误的果。

2、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是人的一生中第一个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以抚养为特点的人际关系。通过对杨杨的访谈资料分析,笔者发现抑郁青少年的家庭关系充斥着不对等的情感期待,情感关系的扭曲是导致杨杨心理病变的主要原因。

翟学伟教授曾经把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建构为“人缘、人情、人伦”的三位一体模型,由此可见,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情感不稳定,家庭关系就发生变化、出现矛盾和对立;情感稳定,关系也就稳定。
        父母对杨杨的负面影响是从童年时就从未给过她想要的回应开始的。
        小的时候,每次考试没考好,她都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父母,渴望得到一种回应。她希望,就算是她没有得到那个鲜红的100分,他们也是爱她的,他们会和她说:“没关系,我们爱你。”可是,他们每次都会说:“哭有什么用,你为什么考试的时候不更仔细一点,平常的时候不努力一点。”每当这个时候,她都特别怀念小学时生病的那段时间,在那段时间里,她可以考倒数第一,可以不用上学,可以不用听着母亲说:“你缺点太多”,可以得到父母的无条件的爱。
        渐渐的,杨杨习惯了所有坏的事情都自己承受,考试没有考好,被同学欺负,遇到讨厌的老师……她一句不讲,因为她知道,在他们那里得不到她想要的,每一次她的情感期待都一定会落空。
        出乎笔者意料的是,杨杨与父母的关系并非差到谷底、剑拔弩张,相反,在外人眼里,他们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亲子关系。因为一直以来杨杨都试图忽略和逃避原生家庭带来的裂痕,她没有勇气去解决问题,于是选择粉饰太平,给自己套上一个“保护壳”,去抵挡所有来自父母的伤害,她选择自己疗伤。
        但是在患病之后,杨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情感维度上讲,从疏离、冷漠、失望到理解和温暖,也许是杨杨患病后和父母见面的机会多了,她和他们都逐渐学会了打开心房。
        “不是没有怨恨过他们,但越长大,越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第一次做父母,他们也没有过经验,即使他们在年纪上大了我们一倍,但就做父母这个方面,他们可能都还没有毕业,他们只是笨拙的用着自认为对的方式爱我们,这种爱里有护犊之情,有自我奉献,也有霸道和自私。”
        现在,杨杨依旧认为自己是个残次品。但她学着在接受这个事实,学着爱自己,学着认可自己,不再盯着别人的长处看,而是偶尔为自己的优点感到开心。
        父母的教育方式给她的成长一记重拳,但她仍然想把选择权握在自己手中。

3、分析总结
        不良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诱因。家庭当中过于单一的互动模式,使得孩子每每发出的情感期待落空,得不到家长积极的回应;进而导致家庭关系的弹性减弱,孩子不愿或不敢再向父母索取回应,将生活的压力埋在心底,逐渐形塑成自卑、畏缩、敏感的人格特质,他们由于在亲子关系中得到了太多负面的评价,常常容易迷失自我、厌恶自我;最后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岌岌可危,孩子脆弱的精神状态和病态的情绪消解机制难以抵抗越来越多的社会压力,最终患上抑郁症。
        “了解儿童的精神需求非常重要,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否则后患无穷......而应让他们感到周围环境充满乐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成长和发展都很有帮助。”充分把握亲子关系改善的每一次契机,增加亲子互动中的温暖和关怀成分,更多尊重和理解孩子,营造一个有弹性的、强联系的家庭氛围,家长能尽快“醒悟”,孩子能尽快“如愿以偿”,是预防抑郁症和帮助青少年患者早日走出抑郁情绪的良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