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有诸多经典国学元素,这些经典国学元素,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和积淀,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成为了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们对当代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性格和气质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就传统经典诵读对当代中学生语文素养、性格和气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传统经典;语文素养;性格气质
一、我国丰富的传统国学经典内涵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诗书”就是指我国丰富的国学经典,这些经典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名族最博大精深、最具生命力的,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用智慧所积淀的灿烂文化和道德思想,也是人类文明智慧的一部分,是当代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最好的源泉,也是对当代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它们包含最正统的“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也包含历代封建社会都极力推崇的传统教育思想名著“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还包含当今社会人尽皆知的《三字经》、《千字文》、《史记》等传统经典。
二、诵读传统经典的重要意义
(一)诵读国学经典,滋养心灵,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每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父母便开始教自己孩子背诵古诗词,这就已经开始接触经典了。让青少年学生诵读经典,使他们的心灵与具有悠久历史的祖国文化相通,让经典之髓慢慢在孩子身上发酵,从此“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将贯穿青少年学生生命的始终。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又激发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自幼熟读四书五经,长期浸润在诗书的氛围中,处处散发着儒雅的气质。古诗书让他见多识广,赋予他宽广的心胸,所以他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千古流传的诗词名句。
(二)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国学经典的诵读不仅能培养中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更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中小学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的旺盛期,一个好的记忆力,加上家喻户晓,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的国学经典,不仅能让学习变得轻松,让学生体会到快乐,更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坚持诵读国学经典,亲近国学精粹,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中小学生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感恩和回报父母师长。
(二)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德才兼备的人才成为当今社会最大的财富。人们经过相关研究发现,人的情商越高,成功的几率越高,智商已经不是决定人成才的绝对因素。因此,要想让学生成为有用之才,必先让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诵读国学经典则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良好方法。语文教学要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即在完成讲授知识的同时,又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诵读经典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这与语文教学的原则是相通的。国学的主体内容与现代文明是一致的,“四书”、“五经”里面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教会了学生要一心向善,心性纯净,“长幼序,友与朋”,让学生明白与人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秩序,朋友相处应该讲信用。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屈原的爱国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胸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与人为善、诚实笃信、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的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这些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国学精粹,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也是当今社会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是健康人的基本素质。这些都是现代文明所应提倡的。
(三)诵读国学经典,锤炼品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特别是语文知识素养。当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心:爱祖国、爱父母亲人、爱社会、爱自然、爱自己。要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要有责任心和荣辱感,要有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能力。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经典诵读不但能锤炼学生个体,更能影响社会大众,推进素质教育更上一个台阶,从而有力的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诵读国学经典,培养语感,增强记忆和朗读能力,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古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不难看出古人对诵读特别是对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视。诵读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诵读国学经典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力,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积累更多的素养,产生质的飞跃。诵读别人的文章特别是国学经典最终的目是学以致用,学会自己写有思想、有高度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真正的“捷径”就是阅读,阅读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学生只有通过阅读经典丰富了词汇,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写作水平才会提高,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总之,经典诵读对于对当代中学生性格和气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当代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语感,提升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诵读国学经典同时还可以保证我国的国学经典得到有效地传承。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教育。
参考文献:
【1】金丽红.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文学教育(下).2017(05).
【2】徐华.古典诗词诵读教学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8.
作者简介:
姓名:龚丹
性别:女
籍贯:四川广安
民族:汉
学历:大学本科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沙河北大桥吉得利公司二楼 1500119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