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游戏作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使幼儿在其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同时,幼儿教师也在游戏中走近了幼儿。幼儿游戏在发展幼儿的同时,也发展了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思考、对教学的思考以及对自身角色的思考。游戏创造了平等的师幼关系,平等的师幼关系又使师幼共同成长。
关键词:幼儿游戏;师幼关系;成长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观察与记录是幼儿教师需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观察幼儿是了解幼儿的开端,当我们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进行深入解读并推测幼儿的发展水平,从而进行教育反思才是最终的教育目的。
一、幼儿游戏内涵界定
游戏的定义由于游戏本身的复杂性而显得多样,我们可知游戏是一类行为的总称,它包括的行为范围很广。游戏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游戏作为“人的活动”,幼儿游戏具有对象性、社会性、主体性和发展性等人类活动的特性。同时,幼儿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1]
二、教师在游戏中走近幼儿
(一)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游戏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对象性,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当幼儿在游戏中与周围的人或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是幼儿教师走近幼儿的最佳时刻。幼儿在游戏中表达出的语言、语气,表现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都是幼儿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记录的。基于此,在游戏前,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制定详细的观察计划。在游戏中,幼儿教师应尽量让幼儿自主开展游戏,鼓励幼儿独立完成游戏。同时,幼儿教师可以用不同形式如文字、拍照和视频等,从不同角度记录游戏过程并对个别幼儿进行针对性观察。[][2]在游戏后,幼儿教师可通过游戏观察记录,对游戏过程中的行为和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
(二)读懂幼儿的需要
在幼儿游戏中读懂幼儿的方式有二,一是在游戏观察中,当教师发现幼儿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时,幼儿教师需在尊重孩子自主游戏的前提下参与到游戏中,当幼儿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加入幼儿游戏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并读懂幼儿的内心。[][3]二是在游戏结束后,幼儿教师通过对观察记录进行细致地分析并在脑海中还原当时的游戏情景来读懂幼儿。分析观察记录的过程就是读懂幼儿的过程。其中,理解幼儿是首要的。幼儿教师必须要了解所观察年龄段幼儿的行为、能力以及发展需求,能够判断幼儿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等,通过对观察记录进行有效地分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策略。[][4]
(三)关注幼儿的成长
在经过了有效的观察和记录以及专业的分析之后,幼儿老师需要花时间整理出所观察幼儿的优势面和不足。对于幼儿的优势面,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与幼儿更多的机会去发展优势面,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同样,对于幼儿的不足,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在幼儿游戏时的观察,还应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多加关注。幼儿教师应积极找到幼儿不足的产生原因,并适时对幼儿进行引导,切不可让幼儿的不足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与能力发展。
三、在游戏中解放幼儿
早在二十世纪初,陶行知就提出了关于儿童的“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和解放儿童的嘴巴。[][5] 这一思想在当时对我国学前游戏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带了许多新的启发。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思考如何在幼儿游戏中“解放”幼儿,或者说游戏本身就是“解放”幼儿的最优方式。
(一)解放天性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一个“玩”字强调了幼儿无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与此同时,游戏之于幼儿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6]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自儿童内心的自发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一种自娱娱人的、开放的和自由的精神。[][7] 在胡伊青加看来,游戏具备乐趣性、自愿性、无功利性和秩序性。[][8]幼儿在游戏中释放了自己爱玩、想玩、没有外在目的地玩的天性,同时也收获了社会性成长。
(二)解放情绪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把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不敢的或者不能公开表现于真实生活中的情绪情感在游戏中以“嬉戏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方式既满足了幼儿内心的情绪情感需要,又没有伤害任何人。[][9]可以说,游戏的方式是幼儿自身解决内心矛盾和冲突的最佳途径。游戏也给了幼儿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安放自己的情绪,游戏既是情绪的小黑屋,也是情绪的排泄口。
(三)解放束缚
在游戏中解放对幼儿的束缚,其本质就是真正地把游戏的权利交还给幼儿。正如安特斯在《儿童的权利》这首诗歌中叙说道:“请让我生长得像我,并请了解,为什么我希望生长得像我,不是妈妈希望的我,亦非爸爸要求的我。”有许多幼儿园老师提出,要让游戏环境回归幼儿的需要,要让幼儿自主规定游戏区角的环境、规则、材料等等。但是,这些方式都没有把游戏的“指挥棒”真正交给幼儿,幼儿想要的权利是能遵从内心决定是否想要开展游戏,如何游戏,如何结束游戏。正如《指南》中对幼儿游戏的诠释一般,“幼儿园应当因地制宜创设游戏条件,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开展多种游戏。”[][10]而幼儿教师只需要把开放性的材料、自由的场地交还给幼儿,让幼儿们有畅想的空间,让幼儿们能做自己喜欢的游戏,从而也就解放了幼儿。
四、重塑师幼关系,并肩共同成长
在幼儿游戏中,我们应该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以更好地促进游戏的开展。在游戏前,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幼儿是否愿意开展游戏的意愿以及开展何种游戏进行准备工作,给幼儿提供必要的场景、材料等支持。在游戏中,幼儿教师需要继续给与幼儿相应的支持,这样的支持多为给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开展、自主讨论的权利。在幼儿求助时,幼儿老师可及时介入。但幼儿教师应注意以平等的方式寻求介入,多以讨论、协商、互动的方式去跟幼儿一起解决游戏中发生的问题,切不可以命令、强硬的语气介入以改变游戏中幼儿为中心的状态。游戏后,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以讨论的方式来评价整个游戏,让幼儿做到有话可说。我们需要坚信,游戏所带来的成长,受益者不仅仅是幼儿,也是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 刘焱. 儿童游戏通论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42-149.
[2] 孙秋. 有效观察 为孩子架起发展的“阶梯”[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12).
[3] 于飞. 走进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里——谈区域游戏中社会性意义的构建与分享[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 16(01):236-237.
[4] 黄敏. 读懂孩子——中班级自主游戏的开展与实施[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35):29.
[5] 吴丽红, 陈竞蓉. 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对学前游戏教育的启示[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9, 35(01):1.
[6]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5.
[7]樊人利. 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J]. 学前教育研究, 2014(09):68.
[8]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23.
[9] 刘焱. 儿童游戏通论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50-151.
[10]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