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验小学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的重要载体。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科学基础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动手能力为目标,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实验现象,运用趣味性、启发性、互动性的实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从而达到推动小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知识水平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式;创新策略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应当抓住促进学生自主实践这一关键环节,以创新性形式、情境、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深刻的反思,仔细的观察体会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形成科学的实验思维。教师应当积极的总结以往小学科学学科实验教学都会好的的问题,优化小学生开展实验操作的方法,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效率。
一、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理念极大的促进小学实验教学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校科学课程开展各类丰富、形式多样、持续进行的实验教学活动,强调通过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的目标。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不断增加实验课的比例,实验已经由传统的书本实验演示向着生活化、趣味化、实践化的实验活动转型。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注重研究小学实验的教学方式,借助信息化的途径充裕实验课的内容,强调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实验教学环境。当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科学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实验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还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提高小学实验教学针对性,着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的科学学科的学习需要。
二、小学实验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投入不足
实验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操作有效性,在直观的教学环境下满足学生开展自主实验活动的现实需要。但是有些小学校的实验教学条件不足,实验教学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例如,有些学校缺乏专门的科学实验室,科学实验需要的器具较少,实验室的环境不完备。还有的小学校的实验设备更新不足,,实验教学没能投入足够的资金没能根据各学年小学生科学实验的需要不断增添新设备,致使一些基础实验开展不足。完善的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对实验设备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达到规模化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还要合理的优化配置各类实验教学设备。目前小学校还科学精密的科学实验设备,建立以电子书包为载体的新型实验教学环境。
2.教师指导能力不足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教师有极强的实验引领意识,强调教师具备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能力。但是,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教学理念不先进,实验指导能力不足,不能鼓励所有学生积极投入到趣味性、实践性、直观性俱佳的实验活动当中。例如,有些小学缺乏科学的课程教学团队,科学课的任课教师专业性不足,不能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直观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开展实验活动。还有的教师的实验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实验教学流程仅仅演示书本的实验过程,实验教学时没能设置启发性问题,实验课的课堂节奏把握不中,不能针对性的解决学生遇到的特殊问题,不能通过良好的生活化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实验的好奇心,实验教学的质量不高实验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消除教学方法与学生认知水平脱节的问题。
3.缺乏学生操作环节
实验教学应当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在丰富的教学活动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通过实验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启发并生成学生的科学思维,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实验操作当中。而且,实验课程教学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观察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能力。但是,有些小学科学实验课程设置的实验较为复杂,学生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较少,科学课堂实验主要由教师操作完成,课堂实验的目标不在于促进学生亲身体验感知,而是为了理论的存在真实性。
由于教师的示范演示不足,情境氛围设计的不具体,不能启发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代替了学生亲身实验,这不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学生操作实验的积极性不足,难以达到深度启发学生实验思维,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1.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科学实验应当具有趣味化的特征,只有趣味和多变的教学形式,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实验主动性。为了达到趣味化的实验教学目标,还要发挥信息化教学方式的重要作用,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丰富性、可控性。教师具体可以运用视频直观的展示实验,把一些课堂无法开展的实验用视频的方式呈现,这样可以在震撼的场面、多元的空间、真实的实验场景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实验的内容角度讲还要给学生提供符合其理解水平的实验,实验应当容易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推动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成就感,实验手段可以采用演示、模拟、改进或创新方法。例如,当前实物演示实验是主要的实验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植物叶子变黄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植物叶子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收集叶子,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观察的有效性,达到提高科学课程实验教学有效性目标。
2.创新实验启发方式
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的时间有限,有时无法细致深刻的阐述某些科学知识,在科学实验课上必须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形成课上课下联动机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现象,鼓励学生以科学的视角审视生活实验现象,推动学生在课下进行科学实验活动。教师只有让学生认识实验的乐趣,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验的效果。例如,在水的变化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厨房的水蒸汽,冰块融化变成水平的情况,以及开展沸腾实验等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寻找观察生活中的常温水,水蒸汽液化的现象。每学期组织开展收集资料、参与科学博物馆,或者组织一些创新操作流程的实验活动,达到调动学生实验参与主题性,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兴趣,增强学生实验主动性的效果。
3.创新实验教学价值
实验教学价值创新在于让小学生认识到这一次的实验是有别于其它实验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实验”、“新玩法”、“新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次实验不仅可以改变小学生的生活,而且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在科学魅力下自主主动实验。教师只有把实验的魅力展示给学生,学生才会参与到实验活动当中,才能积极的与其他学生合作,并且达到提升综合科学素养的目标。例如,在植物生长变化的实验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暂时忽略植物生长理论知识的介绍,而是根据《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积极展示植物的生命价值并且赋予植物特殊情感,或者展示生命的循环往复魅力,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情感上投入比学赶帮的植物种植活动氛围,然后教师再围绕着促进植物又好又快成长,以及根据植物的长势介绍一些科学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仔细的学习开花结果、种子传播、茎叶枯黄等现象背景的植物生长规律,并且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实验的热情,在学生积极种植中达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效果。
结论: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创新设计关键在于优化设计方案,丰富教学活动模式,通过趣味性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效果。教师应当采用实验趣味化创新、启发性创新、价值创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先通,韩慧,王娟,郭明,王强.新课标标准视域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3:90-95.
[2] 曹宏翼.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探析[J].江西教育.2017.36:90.
[3] 许基玲.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实践与反思.2017.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