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行业,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教育是以培养专业的农业人才为目的。农业教育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教育的内涵。因此,本文倡议要创新农业教育的新模式,提出从创意农业、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普公园、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高校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管理六个方面进行创新模式的研究,希望能够丰富农业教育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农业教育;教育模式;教育创新
农业是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行业,是人们必须经营管理好的行业。农业的发展催动其他行业朝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不能是脱离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带动了农业发展与革新。农业想要抓住现代化发展的契机,就必须做好农业教育,做好人才培养,提高农业行业的技术含量和人才供应。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我国农业的创新模式,希望能够推动农业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的进步。
一、创意农业教育基地模式
创意农业教育基地模式的开发需要以当前的现代科技作为辅助工具,从而实现农业教育的转化,由过去传统的耕种农业改为融合现代高科技术,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农业,是农业教育理念的极大创新和农业使用方式的极大更新。通过对农业教育基地的建立和发展,融合了农业的自然风光、农业知识技术以及创意农产品等等,能够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农业生活体验,吸引各个地方的人们前来感受创意农业,发挥创意农业教育基地帮助人们认识农作物、掌握农业技术以及探索新的农业发展道路,尤其是针对城市地区的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城市,可能由很多人都不能直观的接触农业生活,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不懂得农业知识技术,不能够区分农作物,严重的缺乏农业教育。而创意农业教育基地的建立,可以作为一个专门了解和掌握农业的地方,人们可以在这个基地中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学习农业的生长规律和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并且在这个基地中,人们还可以亲自参加劳动活动,体验农业的生产劳动。这个基地的使用,不仅仅是对城市地区感受农村生活的人适用,还能够对农民具有一定的教育学习作用。可以带领农民来到这个基地了解和学习农业技术,更新农民的种植理念,转变农民的种植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养。
二、新农村建设的科普教育模式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活动,对推动我国农村换新貌,统一规整化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农业教育中应当融合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作为农村的科普教育,推动新农村建设科普教育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人们了解和掌握国家对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农业教育朝着全新的方向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科普教育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对农民进行农业教育的普及,能够改变农民对农业的认知,从而转变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在过去,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主要是通过粗放养殖和种植的方式进行,不仅仅耗时耗力,而且产量不高,收支不匹配。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科普教育模式的推开,农民的生产方式转为技术型生产方式和知识型生产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农民种植的收益。
三、农业科普公园发展模式
以农业科普公园发展模式作为农业教育的创新模式,是要将农业教育与市场密切的结合起来。市场对于那种农业发展的需求量高,就会增加需要量高的农业科普公园的建设。最为常见的农业科普公园的建设,需要融合观光、娱乐以及农业教育三个基本元素,将生态农业发展和主题公园发展密切的结合起来。在农业教育元素里面,农业科普公园的农业教育创新模式主要是通过提供农业知识学习的路径和实操的环境,让人们感受生活,并了解农业。目前,这种农业教育模式虽然已经在部分省份都雏形,但是还没有大规模的推广起来,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最为缺乏。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中西部地区缺少农业科普公园建设的原因,主要在于资金供应方面、教育者对象选择方面、传统农业模式方面以及农业教育不足方面。这些各个方面的因素导致这种农业教育模式尚未得到重视,但是相信未来随着农业教育理念融合,能够推定这种教育模式的发展。
四、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农业教育创新模式的重要体现。这种教育模式主要应用在以培养各行各业的一线优秀员工为主要目的职业技术学校。在农业教育上实行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得培养出来的农业专业人才能够满足中小农业类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受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职校在开展农业教育的时候必须结合专业知识的理论型建设,又必须注重专业技能的实操培训。学生除了上课认真听取农业知识外,还必须依照学会的技能进行农业的种植实操训练,以便于学生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高校通才加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通才加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应用于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理工科大学。该类大学具有深远的办学历史,沉淀了深厚的教学底蕴,能够在农业教育上实现通才人才的培养基础上进行专长的培养。这种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够打破农业教育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得学生能够获得综合性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农业知识、技能和发展,拓展了学生在农业教育上的眼界,拓宽了学生在农业方向的发展道路。值得注意的是高效人才培养通才和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必须重视联合培养和国际培养两种方式的运用。从联合培养来分析,联合培养就是要发挥产、学、研三者之间的作用,借助校内外的综合社会资源打造高素养的农业人才,提高人才的流动性。从国际培养来分析,农业教育必须重视国际人才的建设和培养,可以由学校或者学生主动联系国际上的学校或者社会组织。
六、教学管理的革新服务新型的农业教育模式
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创新理念下农业教育模式的教学工作,教学管理必须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采用新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管理的革新主要从制度层面、控制层面以及教学评估层面来分析。从制度层面来分析,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是推动教学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的革新必须将教师、管理者和学生三个主体融合在一起。从控制层面来分析,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做好动态的质量控制,可以建立专业的学校和学院质量管理控制系统,从而能够实现对农业教育过程和教育培养方式全过程的监控,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该控制系统建立和完善的时候,必须借助现代新型的高新技术,如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融入能够降低教学管理的成本,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从教学评估层面来分析,教学评估是控制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教学管理必然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评估设计上可以借助人力资源360考核方法进行教学评估,实现上级、平级以及下级之间的互评,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的监督管理体制。
结束语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教育的成熟和创新。面对新时期背景下,新的发展给农业教育带来的新的契机和挑战应当积极的面对。根据当前社会环境的需要做好农业教育创新模式的调整,使得我国的农业教育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推动我国农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韦星光,梁勇生,彭荣锋,毕晓磊,林亮.创意农业与科普教育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探讨[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3(02):26-28.
[2]胥涛.西部大开发中农村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11):150-151.
[3]刘彬让.新时期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03):9-12.
[4]岳琼.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农家参谋,2018,No.577(06):150-151.
[5]丁远,吕承文,俞林.返乡创业潮背景下农民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9,39(01):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