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观察、实践、案例记录以记录中班幼儿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引入科学实验的探究,尝试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探索能否进入科学实验层面并进行分层讨论、实验,满足幼儿的兴趣要求,增加幼儿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勇于尝试、大胆实践等良好的学习品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揭示: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是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游戏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有玩具和游戏材料,它的具体形象最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在游戏中,幼儿直接接触玩具和各种活动材料,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了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中班幼儿;科学活动;小实验
一、问题提出
幼儿是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因此游戏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纲要》中指出:“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意,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美术活动是一种形式,具有游戏性和表达性,玩法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简便、不受人数、场地、环境限制。因此,我想以美术区域活动入手,在绘画中发现科学问题,再引入科学实验理解原因。
(一)偶然的一次游戏
主题下开展的一次美术区域活动,本想孩子以水性颜料和油性蜡笔进行结合,尝试水油画的神奇。孩子们在尝试过程中发现水彩不会覆盖蜡笔的颜色,非常惊奇,经过多次绘画,提出疑问:为什么水彩和蜡笔不会混色。
(二)科学游戏的现状
刚开始,孩子们无从下手,对于油的性质比较模糊,产生迷茫。结合本班,科学区域的材料会在普遍探索范围内,孩子对实验的需求比较饱满,但材料与美工区来比相对薄弱。水油平衡的初级项目光水油是否统合可以让幼儿自主尝试,用手感受水和油的特性。大部分孩子会觉得实验只在这一布,便会出现一定的止步不前。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让孩子们提起继续探索实验的求知精神,来进行研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 发现:投放材料的认知。
在中班课程教学中《多彩的秋天》主题,开展美术区域绘制秋叶飘飘,提供两种材料:蜡笔和水性颜料。通过幼儿对材料的自主选择,与同伴的自由讨论,引发幼儿对材料特征的疑问来引导幼儿进行水油绘画,让幼儿在实践中感知蜡笔和水性颜料的性质。因此。幼儿发现水性颜料和蜡笔不会混色,达到油水分离的效果。
2. 学习:针对材料特性的尝试。
油水分离画是运用了蜡与水不相溶的原理。孩子的绘画处于涂鸦时期,因此要让幼儿画出规则的线条和图案,只能增加孩子的绘画难度和心理负担,所以针对这一时期幼儿的年龄特征,就要用游戏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从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幼儿对于水性颜料和油性颜料的特质有一定的了解,亲身感知水性颜料和油性颜料的不同,
3. 引导:根据问题实行理解。
为何会产生水和油不相融合的问题,进行思考其原因,使幼儿产生形成好奇心。经过对本版幼儿的引导,孩子思维从看、摸等多方面探索水和油的不同,因此,适时介入成人的积极反应,让幼儿形成对周围世界自主观察的积极态度。通过观察中,教师不同程度的指导下尝试亲身活动,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
4. 感知:运用材料进行实验。
针对水和油的性质,进行原始材料的组合,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幼儿科学教育是认识和理解自然科学。事实上,幼儿由于知识经验贫乏,他们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幼儿的好奇心比较外露,往往表现在探索的行为和问题的提出上。
5. 实验:采用层次深入玩实验。
通过在探索活动,直接进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让幼儿充分参与实验活动,为幼儿提供探索有关周围世界知识经验的相应活动。以幼儿渴望认识而又处于无知、想知之较多而又知之极少为契入点,使每个幼儿的整体素质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中四班27名幼儿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观察、实践。
3. 研究目标: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投放主题材料,尝试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里勇于思考,感知材料特性的奇妙,体验转入科学实验操作。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将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插入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探究科学区域的进行。
三、实施的策略与实效
(一)提供主题性操作材料
选材是一种有趣的事情,选材的恰当与否是直接关系幼儿活动的目标。在主题下的美术区域里,引导孩子学习新知识点,激发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这种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既提高了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又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二)提供科学实验操作材料
从投放在主题美术区域里的材料来看,让幼儿有目标去学习新技能,仅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需要、一种新的体验。 布置要求:绘画叶子再铺背景,画面随意易懂,弥补个别兴趣不高的幼儿无从下手的情况。由于水性颜料无法覆盖蜡笔,不能混色,让幼儿产生好奇,从而延伸探索。
(三)提供生活性材料使幼儿从身边发现并尝试科学实验
幼儿接触到的事物还是比较有限的,其思维方式也不够成熟,实验操作技能不熟练,从孩子的能力水平选择可操作性以及生活性材料,让孩子记忆犹新且恍然大悟,实现真正从身边发现和尝试。从生活中认知经验,将实验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启发幼儿思考问题,增强孩子从生活中感悟科学意识,揭开科学的神秘感,帮助孩子重新认识和审视熟悉的事物。
四、后续思考
幼儿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活动,来提高幼儿主动探索能力和自我探索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通过让感知隐含的科技原理,在动手中获得知识,体验发现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动手操作的主动性。因此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创设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
参考文献:
【1】廖伯琴《一做到底——让孩子痴迷的科学实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6
【2】薛加民《我们都是科学家——那些妙趣横生二寓意深远的科学实验(修订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8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