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实现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要明确办学定位,还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解决课程教学改革的准确定位问题,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通过提升教师的素质和团队的建设来实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课程优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德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紧紧围绕我校“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密切关注我国行业、企业以及工业技术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现代产业行业发展的需要
2016年我院申请以“能源动力与工程”专业为核心,由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四个专业组成的专业群建设,对相应专业所对应的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结合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院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建设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 、CDIO(C-capability能力,D-design设计,I- Implement实现,O- Operate运转)人才培养体系。在编制新人才培养方案时,进一步明确实现培养目标应构建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考核评价方式、需要组建的教学科研团队、教学环境等。2017年上半年我院完成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联系,创以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培养分类”的人才培养思路,实行“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的培养创新模式。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弹性学制,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给学生创造更为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大实践课教学比重,专业群各专业实践学分比例不低于30%,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群中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既突出学科交叉,又突出协同创新的育人特色。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课程改革,积极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与行业、企业共同研讨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适应、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我院充分利用机电工程学院理事会提供的各种资源,以筹建德州学院新能源学院为契机,与德州金亨新能源有限公司、瑞冬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英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密切合作,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近四年来,共编写应用性创新性强专业特色教材6本;建设网络课程10门, 3个校级精品课程群,重点培育5门重点课程,其中1门课程为省级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三、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所以在理论教学上逐步减少传统的讲授法,鼓励教师开展教改研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创新能力;通过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实践平台,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制定企业实践培养方案,保证学生累计一年的企业实习,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等,切实完成学校和企业的零对接。
在优化教学手段上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线课程等形式使学生课堂学习与线上学习相结合,注重学习灵活性和时效性。
四、优化考试改革,实现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的评价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强调已达到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个人的学习进步。我院在专业群建设期间,实现30%以上的课程进行考核改革,充分考查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和评价采取“双导师制”,以便学生能够在工程素质、工程能力等方面得到实质性提升。同时要求毕业生结合其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作为其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实现90%以上的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来自企业一线。
五、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
无论任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都要通过教学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来实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教师队伍要不断更新。我院为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参会、竞赛等并实行零成本制度。通过努力,《“新工科”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17年高等教育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四年来,我院引进博士5人;教师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48项;校企合作出版教材11部;发表教研论文45篇;编写教材23部; 5人获得“德州学院实践创新名师”,16人获得德州学院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优秀指导教师;各类全国教学比赛获奖18项。
我院现有新能源技术利用和智能石油装备两个科研团队,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6项,承担横向课题4项;各级科研获奖20项;专利授权25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发表科研论文92篇。有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德利院士团队共建院士工作站。
教师能力的提高直接带动了学生科创、考研、就业成绩。近四年来,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5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奖励305项,发表论文171篇,取得实用新型专利授予权66项, 2016、2017、2018、2019年学生考研录取率分别为16.3%、18.6%、24.4%、23.8%,正式就业率全校排名第一。
“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心专业获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山东省“卓工计划”项目、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培育);德州学院-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戴明雪. 浅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优化[J]. 赤子, 2013(11):83-83.
【2】王松博.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 2019.
【3】张樱. 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对近三届国家教学成果奖部属院校理工科专业获奖项目的研究[J]. 教育科学文摘, 2010, 29(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