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爱国主义精神的精神能够促进社会团结和国家稳定,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在多元社会环境影响下,青少年比较多元思想和多元价值理念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能够促进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形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文学作品当中,有较多英雄人物和对祖国大好河山赞美的内容,能够为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提供有效资源,发挥载体作用,因此应注重文学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文学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来开展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要让青少年能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学校和教师要能够作为主导的路线,通过联系事实,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少年爱国主义的教学也是思想政治的重要内容,属于德育的教学方面,毕竟如今的社会在不断发展,多元化的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要能够在中国梦的指导之下来开展爱国主义的精神教学。
一、针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精神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爱国主义是能够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否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因此爱国主义的精神教学其实也是属于基础或者是根本的教学。通过爱国主义的精神教学,必须要让青少年们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另外,当青少年心中怀有爱国主义的精神,他们就能够共同维护祖国的统一,抵御外来的侵略,并且还能够不断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毕竟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青少年是未来,也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点对象。与此同时,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还能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矫正他们在思想上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偏差。又由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及弘扬中国梦都需要可靠的接班人,所以要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来满足国家建设事业的需求,这不仅帮助学生向全面的方向发展,也让国家的未来更加光明。
二、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薄弱产生的原因
(一)、教学历史知识的力度不够
在现如今的阶段,很多学校对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采取的方式,仍然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他们可以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了解到抗日战争以及中华民族是如何崛起的,但是在现实社会当中,会因为教育水平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一些原因,使得爱国主义精神教学很难得到具体的实施。
(二)、对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足
当前部分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对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等热衷有加,却对我国的中秋节、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漠不关心。部分学生对我国的四大名著、四大发明都不太清楚,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更是知之甚少。
(三)、对个别社会现象缺乏客观理性分析
有的同学一看到官员腐败现象就唉声叹气,甚至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失去信心;有的同学一看到社会不公平现象就怨天尤人,但从来不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想付诸于行动去改变现状。同时还存在艰苦奋斗精神欠缺、团结协作观念淡漠、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三、文学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重要途径
(一)、注重语文教材内容的选取
一般来讲,语文教材中包含的文学作品最多,也是青少年经常接触的内容,因此在选择教材内容时需做到慎重,把握选择教材内容的思想内涵和整体结构,保证爱国主义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并且鼓励青少年在学习中主动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多接触一些和爱国主义相关的文学作品。
在保证教材内容包含爱国主义启发的前提下,老师还应注意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比如,老师可以“雷锋”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让青少年学生提前了解雷锋生活的背景和历史时期,学习雷锋的精神,珍惜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感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对个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二)、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扩大主流宣传声量
相关主管部门可以加大对爱国主义题材作品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主题创作,为相关艺术团体提供财税优惠政策,为创作队伍的素材搜集提供充分支持条件,在评奖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倾斜。主流媒体要加大对相关优秀作品的宣传力度,深入基层寻找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线索、动人故事,创新写作手法,丰富表达形式,用更多元的新媒体产品展现爱国主义主题,争夺舆论高地,强化正面导向,壮大主流声音。
(三)、聚焦青少年,首先要正确认识新时代的青少年,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青少年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涌进中国,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青少年产生了一些价值困惑和焦虑,以至价值冲突是正常的,犹如拔节孕穗期有杂草、害虫一样。但是,应该看到,当代青少年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种子正在他们心里萌发,新时代的春风雨露滋养、哺育了他们,他们正在长成“好大一棵树”。我们应当爱护他们、肯定他们、赞美他们、鼓励他们。爱护、肯定、赞美、鼓励既是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也是教育的理念与原则,而且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在成长中有着自己的方式,呈现一些共同的特点,有着一般的发展规律,对他们的肯定与鼓励正是基于他们内在需求生成的特点,是对青少年的尊重和爱护。可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这些特点,应是爱国主义教育遵循的基础。事实证明,聚焦青少年,要聚焦于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以此引导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展,爱国主义教育一定是有效的。
(四)、整合资源,积极参与爱国教育
在学生中鼓励全员参与爱国教育,依托社区、学生会、团组织等机构,广泛开展读书观影、知识竞赛、演讲朗诵等适合于学生的校园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整合资源,邀请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进校园、进课堂,讲授革命故事,分享革命历程,弘扬革命精神,来不断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同时利用周边资源,选学生代表去陕北老区、杨虎城纪念馆等红色地区参观学习,回来后组织在学生中分享,让爱国情怀真正扎根在学生心间,实实在在引导、影响和养成。
结束语
总之,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属于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使爱国主义情感在青少年心中形成,并且转化为今后实践中的动力是教育者需重点思考的内容。文化教育的实施,能够促进文化传播,加强文明传承,社会功能明显。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很多包含了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因此在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过程中,可以以文学教育作为重要手段,进而使青少年受到积极、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骆剑琴.浅议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3):33-34.
[2]张戈.新时代青年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三重维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02):12-16.
[3]班建武.科学·理性·审美——新时期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词[J].人民教育,2018(23):32-35.
[4]龚志军,牛玉萍.新形势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1):52-56.
[5]唐金权.“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挑战与对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0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