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7期   作者:许华强
[导读]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提高课程质量的保证,也是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基础。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提高课程质量的保证,也是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其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下把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它要求学科教师及学生能够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熟练解决学科中教和学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整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用于制作课件、学习专题网站的时间太多,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到课前准备费时费力,课堂形象效果不错,但整体效益不高。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学生对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应接不暇,有视觉疲劳的现象,甚至信息技术手段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独占媒体,挤占了学生思考、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由于不同的教学媒体有不同的优势、有不同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相互间有互补性,因此适时适度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并与其他教学媒体共同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现实问题。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论知识、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媒体素材的有效使用,都还有许多操作层面上的问题需要研究。
一、有效整合的必要性
        在2000年11月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大会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而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课程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为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进程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如何有效地设计、开发和利用网上资源?如何有效地提高广大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何有效地评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二、有效整合方法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
1、 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利用网络及时拓展,将“张衡小故事”、“星空直播站”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这种“大课堂”教育观强调课堂与生活同在,要求打破封闭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课堂教育体系。从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实现综合性学习,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科与学科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为课程整合的实施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大量生动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课堂上,学生被卡通、童谣、动画、游戏……深深吸引,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学习的过程,正如一位实验教师在他的实验日记中记录的那样:“在一间宽敞的微机教室中,学生头带耳机,正聚精会神地盯着各自眼前的电脑显示屏。十几分钟过去了,而这三十几个孩子的神情竟还是惊人的一致——眼中放射出奇异和兴奋的光芒。”
3、建设教学资源,推进整合发展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课程整合就会落空。在教学资源建设上,可以通过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可以通过课件评比等形式,收集一线教师制作的课件,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还可以组织骨干教师,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完善各学科资源库:包括教学素材、课件教案、各种类型和水平的试题、复习指导等。逐步将已有录像资源数字化,充实到资源库当中,也是资源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4、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益
新课标指出,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要提供给他们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向老师、同伴表达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实现发展。教师利用网络教室的功能,展示学生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去探索。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达到资源共享,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突破了教学难点。在进行整合实验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到这一点,课堂上有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益。
5、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主动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以过程评价为主,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作出正确判断,如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评价,用声音评价,用笑脸评价,用展开的花朵评价,用五颜六色的礼花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当中只要把握一个适度原则,不能偏离其应有的轨道,相信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会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越走越光明!
       
参考文献 :
1 中国教育部(2001.7):《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布鲁姆等著《教育评价》  华东师大出版社
3.李克东 谢幼如主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万方电子数据出版社2001
4.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5.吴焕庆 《从课程的角度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