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不同于课本单篇短章的阅读,书中的人物增多了,篇幅变长了,主题也更复杂了。它对锻炼孩子真实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关键词:激发兴趣 制定计划 阅读记录 创意表达
《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不同于课本单篇短章的阅读,书中的人物增多了,篇幅变长了,主题也更复杂了。它对锻炼孩子真实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新课堂改革下,如何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此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与思考。
一、恰当选择书籍,激发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最好的开始便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产生阅读的欲望,在潜移默化中爱上阅读。现在书店里的书鱼龙混杂,很多孩子深受低质量书籍的不良影响,可见帮助孩子选择高质量的书籍是非常重要的。蒋军晶老师建议我们要做个有心人,他提出:“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同龄儿童的阅读兴趣是差不多的,所以,帮助班里孩子恰当地选择共读书籍,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不同学段孩子的年龄特征为依据”。
一、二年级孩子正处于阅读起步阶段,应首选图文并茂的绘本故事。一方面,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而绘本故事中的插图画面特别丰富,新奇有趣,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帮助他们借助丰富的插图理解故事内容,克服阅读障碍。另一方面,绘本故事的篇幅短,情节相对简单,尽篇幅稍长一点儿的故事,也常常使用“反复结构”。比如《三只小猪的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等等。
三、四年级的孩子,可选一些关于 “友情”、“冒险”类的书。首先,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朋友之间的相处成了他们生活的重心,友情类的书籍,比如《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笨狼的故事》等,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其次,升入三、四年级的孩子,由于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想要独立,想要脱离大人的管束,“冒险“类的书,比如:《哈利波特》、《海底两万里》等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五、六年级的孩子,阅读习惯已经逐渐培养起来了,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的书。比如:小小说类、人物传记类等。上学期,我们班开展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整本书阅读,孩子们对小小说的写作方法有了很深的认识。最后,他们以自己身边的“奇人”为原型,创作出了不少的优秀小小说,比如西湖公园的“糖画张”,曹魏古城的泥人师傅,甚至是自家楼下理发店的理发师,通过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把每一个“奇人”的高超技术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出来。
二、制定阅读计划,保障阅读进程
“整本书阅读”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障阅读进程的顺利进行。这要求老师必须提前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阅读计划”就像一盏指路灯,指引着大家前行。阅读计划具体包括阅读周期的确定,每天的读书量,开展阶段性讨论的时间,进行综合性交流展示的时间等几方面。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制定出阅读计划后,老师要负责把它做成表格,粘贴在教室里。
这学期,我们班正在共读《红岩》一书。大家刚把书带到学校时,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了,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惊恐的表情,500页的厚度,对他们来说仿佛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我们一起制定了共读计划,阅读周期定为一个月,每天在课堂上抽出15分钟进行阅读分享。这样一来,看似“庞大的工程”变得很容易多了,孩子们的脸上开始慢慢露出了笑容。最让我惊喜的是,班里的阅读氛围在悄悄地改变着:课间的时候,那一个个聚精会神看书的孩子,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家为了完成每天的阅读量,也开始尝试着把白天在学校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
三、做好阅读记录,每天交流分享
孩子们做好阅读记录,能给每天的交流分享打好了基础。在阅读指导方面,要求老师要提前教给孩子做阅读记录的方法,比如:运用字典解决不理解的字词,圈画、摘抄精彩句段,写下自己对书中人物的评价,提出自己的问题等。只有随手记下自己独特的感悟,才会逐渐积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同时,阅读分享课堂上,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孩子勇敢地站在讲台上,大声分享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有话想说”。教师不可轻视任何浅显的意见,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弥足珍贵。也不能急着发表自己的“高见”,要学会等待,给那些胆小害羞的,或者准备不太充分,甚至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好的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真正做到“有话敢说”。
这让我不禁想到新学期我们班孩子每天的阅读分享,他们的表现真的让我惊喜。在共读《红岩》第一天的分享课上,班里不一个太爱说话的小姑娘,竟然第一个举手,走向讲台,镇定自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个孩子,找出书中多处甫志高的语言描写,他从中体会到甫志高是一个热爱祖国、忠于革命的人。我突然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会,而且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是在这一句句简单的分享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着。这次的阅读分享特别成功,下课时,孩子们显然很兴奋,接下来的几天,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变得勇敢起来,他们步态从容地走向在讲台,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真替他们感到高兴!
四、选择恰当议题,鼓励创意表达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因此,在结束整本书的阅读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异质小组机制,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交流展示。交流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交流要围绕一个恰当的“议题”,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诱发他们进行积极思考,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议题”该怎样确定呢?首先,议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但不能过于简单,太简单就不足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其次,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议题确定之后,小组内要围绕议题开展有效的讨论,为最终的交流展示做好准备。为了保障讨论的有效性,老师要给学生准备一节课的时间,各小组内成员分别就议题展开自由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孩子。但自己并不是闲在一旁,而是以倾听者与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适时地给予指导与帮助,从而保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动、进行观点的相互补充,进而达到思维的相互碰撞。
小组对议题讨论成果的展示,老师要保障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基于六年级上学期,我们班已经根据孩子们的不同特点,对小组进行了 “异质编制”。 每个小组内的成员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长。所以,老师鼓励大家发挥各自组内每一个成员的特长,进行大胆创新。因为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被安排了不同的角色,比如:朗诵员,负责朗诵书中的优美文段;小诗人,负责进行与议题相关的诗歌创作;小画家,负责绘制跟议题相关人物肖像、思维导图、或者是给配阅读心得配插图;小记者,负责与其他组进行提问交流等。所以,每一个成员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对小组内的交流成果大胆进行创意表达,比如:写一写书评,说一说书中的人物形象,编排课本剧,创作打油诗,画一画人物肖像。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每一个人都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整本书阅读”, 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还需要自己更多的思考与实践,积累与沉淀,在此过程中,这需要我们继续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不断的积累与创新!我愿继续学习,不断探索,我会继续努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