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龚秀芝
[导读]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
        摘要: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长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不能单纯地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还应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本文也将围绕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广大小学生的更好成长。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诗文佳作,精神道德传承等等思想文化可以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小学生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环境。
        1以教材为依托渗透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载体,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三大原则:传统化、信息化和综合化。如今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都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应学会在课堂实践中运用这些传统文化知识,从而达到对学生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材上具有传统化的特点。在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古代的经典篇章,最常见的就是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文。在每册教材中,都会选取定量的古诗作为教材内容。欣赏古诗文就是和古人零距离的接触,通过古诗的记叙,了解古人的生活及情感。无论人教版教材还是总编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收入各种古诗。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秋思》《长相思》等诗词,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六年级《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让学生体会到节日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才开始使用的部编教材,也收录了各形各色的古诗词。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个学期,学生都会学习古诗词,随着年级的变化,学生们所学古诗词的难度也逐渐加深。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古诗词的内容,找出诗词里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文史知识、逸闻趣事、传说故事等。将这些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既激发了学习学习的兴趣,也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心中。除此之外,进入高年级后,学生开始接触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五年级的《杨氏之子》,六年级的《伯牙绝弦》《两小儿辩日》等。这些诗词和文章都有利于学生直接感知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语文教师以课本为依托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次,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传统文化故事。这些传统文化故事,有别于直接选取为教材内容的诗词歌赋。而是以现代白话的文字,和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性语言,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五年级的第五组课文。这一单元包括《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四篇文章。这些课文或出自于《史记》,或出自于四大名著,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语文教材将这些经典改编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另外,小学教材中也提供了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选读课文。如,五年级的《孔明智退司马懿》的故事。这些选读课文虽然在课堂上教师不会进行详细地解读,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点下进行阅读,欣赏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以上几点,不难发现,在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占很大比重。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和利用好教材上的这些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达到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
        2 利用课内外成语故事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成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充满故事性的精彩情节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除了要充分挖掘课本内的成语,更要拓展学生课外成语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成语。

如,在学习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成语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在学习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成语时,可借机鼓励学生去读四大名著。这样,因势利导,激发求知的教育对学生才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关于成语,我建议学生自觉去应用积累,要学会在平时的阅读中,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我们还开展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成语,积累语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则是我们民族教育的重要基础。有了根基,一个民族才能继续发展。传统文化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绝的精神根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尤为重要。语文新课程教学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学生开始,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夯实传统文化的基础。
        3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渗透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教师应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例如,每年端午节到来之前,笔者会先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鼓励学生参与村里每年端午节举行的赛龙舟活动。并通过调查采访、上网查阅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村里赛龙舟的历史,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在此基础上,笔者再通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端午节小故事比赛、端午节手抄报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屈原的故事,明白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进而感受传统节日的温馨美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除此之外,潮汕地区还有不少具有本土色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期间的文艺游行、七月初七的“出花园”等。在上语文课时,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民俗穿插进课堂中讲,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他们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这样的语文课堂生趣盎然,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4 借助多媒体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虽然现在传统文化已经在生活中的存在逐渐降低,但是科技的发展为小学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可能,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其他订阅的读物,面向小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增进学生们对传统观念文化的熟悉感,让学生和传统文化之间逐渐消除隔阂。教师要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就需要率先通过灵活的方式展示出新型的课本内容,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选取带有钱塘江潮水的视频或者图片,将课文的内容进行插入,一句一图或者一句多图,帮助学生们图文结合,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尊敬之情,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景观的了解,丰富学生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文化种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搜集其他带有中国丰富物产的图片或者文学作品,如徐霞客的游记等作品,在班级内自由的进行各种读物的订阅,通过这种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和传统文化的接触不再局限在单一的课文或者屏幕中,而是从身边的媒体上进行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订阅相关的读物,包括山水画、民俗读物等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物,让学生们能够有丰富的途径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了解传统文学作品的魅力,在宏观上对古代文人的情感抒发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帮助学生们在心里对祖国大好河山产
生由衷的自豪之情。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内涵丰富灿烂。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传统文化的全面渗透。学校要积极营造健康的传统文化氛围,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扎根发芽。
        参考文献:
[1]陈雅涵.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08):86.
[2]杨福.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探讨[J].学周刊,2019(02):4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