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演小学低段语文课本剧的实践反思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陈敬容
[导读]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师讲生听,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
        摘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师讲生听,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编演课堂剧能很好地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创造性思维,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师生共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努力践行“大假设法”思维课堂,“知情意行合一的四育课堂”以及“兴趣课堂”,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本文对小学低段语文课本剧的实践反思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优势与成效、不足与局限、提高课本剧活动的改进措施,尝试对开展课本剧教学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课本剧;实践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一、编演课本剧的优势与成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根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践行“大假设法”思维课堂
        编演课本剧,能使学生由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的创造者、享受者。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做的是:读——思——编——演,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课文内容后,亲身参演或观看课本剧,通过参演剧目的形式,进行了课堂内外的实践。这一系列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去思考和研究。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听、说、读、演的综合能力得到训练,使得语文的学习空间得到扩展,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灵动而充满兴趣。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繁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合适?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把教师的讲、学生的听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演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大假设法思维课堂”。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其改编为课本剧。在改编之前,教师让学生思考:乌鸦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快地喝到瓶子里的水?再比如,在一年级下册《狐狸和乌鸦》的表演中,引导学生抓住狐狸的媚态、走姿与语调的变化深入体会,让学生思考:假如表演不够真实,乌鸦是不是就不会上当了?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讨论,先进行头脑风暴再表演。这样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是“活灵活现”的活语文,发展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表演能力、个性等。
        (二)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合一”,践行“四育”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知行合一”,这也是我校推崇的教育理念,并升华为“知情意行合一”,努力践行“四育”课堂。语文学习的重点在于语言,因此语文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关联。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提出,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体现在生活中,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学习语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对课文所描写的生活画面予以重现,促使学生身临情境,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引起学生注意力,从而促使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要下雨了》是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生动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介绍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动物预示即将下雨的现象,使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也能预测天气变化。
        (三)加深学生体验感,创设兴趣课堂
        我国著名作家曹禺曾指出:“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需要。

”小学生处于感性认知的阶段,富于幻想,对具象事物往往充满兴趣,随之产生的好奇心牵引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可见,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比如,在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课本剧表演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引领学生走进故事情境,把文字内容形象化,把抽象内容具体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情境表演中理解重点词句,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朗读、背诵课文。
        二、编演课本剧的不足与局限
        编演课本剧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活动中难免遭遇挫折和失败,或许学生会因为成功而欢欣雀跃,也会因为失败而经历痛苦和煎熬。
        比如第一次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也许是因为第一次经验不足,或者太紧张了,总之,效果不怎么好,于是采访学生,让学生总结哪几个方面做得不好,没想到学生们反省很深刻,说了以下四点:
        1.演员不投入,没有放开自我,因而入不了戏,体会不了人物当时的各方面。
        2.演员的台词记得不牢,让自己在场上卡壳,让自己中断了思维,后面自然就接不上来了。
        3.假动作不真,无法做到自己下手多重,给其它的演员造成了一定的皮肉伤。
        4.演员的自我克制力太差,容易笑场,而笑场后紧接着又是卡壳。不知道不明确自己的分工。
        编演课本剧让学生拥有了在活动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深刻体验,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能够充分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更增强了对语文的热爱之情,更激发了他们探求新知的创作精神。
        三、提高课本剧活动的改进措施
        (一)积极引导教育,鼓励全员参与
        在课本剧活动开展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鼓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合作平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呈现优秀课例,加强改编指导
        教师把课本剧的内容和目的以及实施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述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日常学习的文章内容进行改编,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出一些优秀的课本剧案例,让学生能够在观看过程中总结一些方法,为自己后续的课本剧表演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做好任务分配,及时调整与排练
        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还需要教师做好任务的分配工作,在日常的排练过程对一些动作和语言的描述进行及时的调整,确保课本剧的表演成功。
        (四)渗透表演意识,发挥合作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课本剧表演,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学生在合作、探究、互助学习中,能力得到了提升,表演的天赋得以发挥,情感得以抒发。
        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课本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以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探讨这一课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万保;小学语文课本剧编演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观察;2019年18期
        [2]李晓云;浅析小学语文课本剧编演中的审美教育[J];教师;2019年14期
        [3]张建海;课本剧:“演”出小学语文有效之路[J];情感读本;2017年32期
        [4]张世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课本剧[J];安徽教育科研;2019年05期
        [5]曹晓婵;小学语文教学中编演课本剧的意义探索[J];课外语文;2018年30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