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语文课堂不仅担任着教书写字的角色,也要承担德育教育的功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生识字,了解祖国的人文历史、大好河山在一定程度上有助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增强认同。在这样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行德育的渗透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素质的形成。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必要性。本文主要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一、深挖教材,有“备”无患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蕴含强烈思想感情且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去感知课文所饱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那些鲜活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更加美好,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吃透教材,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结构等,尽量挖掘教材中与德育内容相关的点点滴滴,并结合学生在班上的种种表现,研究其个性差异,然后确定目标,处理好教材内容与学生思维的交叉点,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心理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朗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感情是透过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来表现的。因此,学生要反复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达到获得审美体验和德育影响的目的。
例如,《中华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现代诗:“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全诗以高昂的气势和朴实的语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敬仰,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憧憬和向往。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配乐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会油然而生,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拓展阅读,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拓展阅读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文本内容,为学生列出拓展延伸的阅读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展资料,受到德育教育的润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诗歌、美文,并以“母爱”为主题开展朗诵班会。将学生收集的这些名言、诗歌、美文作为拓展阅读材料,陶冶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激发他们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要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拓展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让德育教育更加深入,可以让学生有自我成长的空间,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四、运用正确的语言,增强道德感染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正确的语言、合理的语气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很多心理问题源于情绪,当学生的情绪能够被人真切感受和关注时,他们的情绪表达也就变得顺畅,心情会得到很好的调整。心理学也认为,运用肯定、表扬的语气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将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的方向发展;运用否定、批评的语气则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情绪紧张,态度冷漠,攻击性强,自制力差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令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极为活跃,课堂的感染力也比较强;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令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消极的情绪,学生容易产生自卫、攻击性心理,反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语气的合理运用,有时会让局面完全改观,能让人消除自卑感,变得乐观、开朗,更会让你的课堂教学变得通畅、顺利。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正是有了语言,人类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比如,当学生在课堂出现朗读错误时,教师能用一些正确的语言、舒缓的语气指出学生的错误:“这个字、这个词应该这样读……”或者给学生做出示范性的朗读,这样学生不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情感交流更加顺畅和谐,为德育教育的渗透铺平道路。道德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生经常沐浴在平等尊重、团结友爱、互尊互谅、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也将会把这些作为自己平时待人处世的道德行为准则。相反,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不和谐、相互抵触的人际关系中,久而久之将会形成狭隘、自私、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甚至互相攻击的不良道德品质。
五、德育教育要有持续性
持续的含义是为了使已经进行的事件有一定成效而连续不断进行的一种行为。德育教育持续进行的目的有三:一是希望德育教育对象的心理认知或思想意识通过该行为而产生调整、校正和巩固的作用;二是希望德育教育的对象能借此积累经验,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三是希望能够以点带面,以个体带动群体,从而产生一种良性循环。心理学表明:心理能力只有长期训练才有效果,心理能力的提高没有止境,会随着生理状态和社会事件产生起伏。所以,德育教育一经开始便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师只能通过自身情绪的感染,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每一次阅读教学的机会,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里的德育教育素材,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而且在课后的拓展学习活动中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熏陶,保证德育教育的持续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目的。
六、结束语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在紧张的教学活动中时刻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华好少年。
参考文献:
[1]丰丽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探析[J].现代教育,2018(09):57-58.
[2]黄振科.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6):142.
[3]耿俐如.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12):67-69.
[4]何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J].基础教育研究,2012(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