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是学生开始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而小学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日常的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不仅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人物,还必须要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与道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改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地位越来越重,对小学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班主任工作的融合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班主任;工作融合;策略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自我发展和修养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和小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与班主任有机融合起来,是班主任教学工作的必然趋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科学、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往健康的修养方向前进,对小学生优秀的品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班主任工作有机融合起来,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是当前所有小学班主任应该积极思考、探索的问题。
一、加强小学班主任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
毋庸置疑,思想基础对工作的开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认知,科学、合理地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教学,与自身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融合在一起,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班主任在融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构建和谐、平等、有趣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效果。
例如,以部编版的“我很诚实”教学为例。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形成诚实品格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点,有针对性地融合班主任教学工作,让小学生知道什么是诚实,促使学生将诚实的品格扎根在心里。在课堂教学中,班主任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景来直观感受什么是诚实。随后,班主任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身边都还有哪些诚实的行为呢?”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可以组织小学生在教学板块中张贴“做人千万条,诚实第一条”的标签,引导学生将身边诚实的人和事情,记录在板块中。
班主任要定期组织反馈指导会议,引导学生向“诚实之星”学习,将其作为生活和学习的榜样,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懂得诚实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懂得要克服虚荣、好胜等心理,在生活和成长中诚实守信,做个不撒谎的好孩子。
二、加强对小学班主任进行道德与法治的培训工作
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对小学班主任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并且可以有机融合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认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聘请一些专业人士为小学班主任定期开展调研教学活动,让小学班主任能够从多方面去汲取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更科学地融合班主任工作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2]。通过培训,全面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综合素养,这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地融合有很大地推动作用。
三、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提高融合效果
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更加感兴趣,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传统单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班主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小学生无形中学到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例如,以部编版的“当冲突发生后”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班主任可以故事的方式导入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播放一段有趣的《狼孩的故事》视频,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班主任以亲切的语言引导小学生根据刚刚观看的故事视频,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随后,班主任再向学生播放学生之间产生冲突,最后握手言欢的情境课件,加深学生对冲突及冲突解决方法的认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与班主任工作融合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立足学生发展来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另外,班主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更好的融合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婧.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责任担当"[J].才智,2020(3):184.
[2]全天毅.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融合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8(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