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有效教学,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7期   作者:石勇芳
[导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古老教学方式,
        摘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古老教学方式,而教师普遍反映教学效率低下。究其根本,虽然新兴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不断涌现,但教师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手段难以吸引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导致小学语文教学呈现“高开低走”的趋势,课堂效率低下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纠正。对此,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学手段和方式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基本水平,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手段,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目标;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引言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教师除了机械性地讲解课本知识外,就是让学生在题海中苦战。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毫无益处,而且导致学生从小形成了严重的依赖性,丧失了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改下,应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真正地为学生减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有效教学目标,教师要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增强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培养出学生对主体地位的认知。另外,有效教学在课堂当中的应用,促使教师良好发挥出教学优势。有效教学的理念促使语文课堂实践教学改革,推动了对教育宏观与微观理念的研究进程。此外,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来说,有效课堂更有助于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落实学生学习权利提供了帮助。有效教学需要依靠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这个理念的目标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实现这个目标成为判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
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前,教师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总结、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疑点、难点,进而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结合有限的课堂时间制订科学、合理的目标。它不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更是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一方面,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时形成条理性和连贯性,能有效避免教师教学时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到哪讲到哪而导致的教学内容跨度太大,思维跳跃过于突然所带来的混乱感;另一方面,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轻松、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高,喜欢动画、视频等动态的事物,就是可利用这一点合理开展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动画、视频、图片等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另外,创设与生活现实相符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中真实的感悟体会情境。例如,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尽量避免带领小学生外出,在学校内部提前规划好的空地植树即可,以免出现安全事故。在活动中,学生分外兴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种树的小窍门,如挖的坑至少是树苗根部宽度的两倍,帮助树苗梳理它的根部等,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到些许知识。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回到课堂,并提示学生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教师:“今天大家一起植树了,有人知道植树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看看文章中是怎么说的。”在学生经历过植树活动后,对于有关植树的内容都特别感兴趣,新课的学习也就更顺利了。


        (三)巧用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他们会觉得语文这门课较为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他们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这门课。鉴于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活动吸引过来。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创设故事教学情境、创设悬念性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当老师要讲解《精卫填海》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出新课,即老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小女孩,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小女孩是谁吗?学生回答:精卫。接着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来为学生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当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要引出本节课要学的课文题目——精卫填海。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增强学生学习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活力的课堂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可以通过听写或默写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欲望,让其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加深其知识记忆。第二,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课文进行讨论、交流,促进思维发展,使其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加深对课文的了解,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少年中国说》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少年强则国强?”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围绕问题讨论、交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提高学习有效性,完成教学目标。第三,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朗读是学习课文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但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也能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其爱上语文、学好语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多激励学生展开合作。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学生不但要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方法,而且还要学会与其他人展开合作,经过与其他人展开合作获得共赢。学习小学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任务,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教师能够设置下面几个不同的教学任务:查明课文中的生字读音,理解陌生词语和成语的含义以及使用方法;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总结文章的表现方法与表达技巧;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之后教师将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分给班级小组,随机为他们安排需要解决的学习任务。值得重视的是,教师在分配小组成员时一定要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情况等方面出发,让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当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为建立起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着眼点,精心设计问题,巧用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韩渊源.小学语文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分析[J].学周刊,2019(12):120.
[2]柳旭.浅谈农村小学小班化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9(12):62.
[3]蔡凌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构建与运用[J].名师在线,2019(07):74-75.
[4]李艳.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05):122-123.
[5]刘颖.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