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文阅读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方法,其具体的实施过程是教师以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为中心,将具有相同特点的课文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讨论课文之间的联系,从而对阅读内容形成深层理解,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在群文阅读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得到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可以借此体现。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深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意义运用路径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1.1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群文阅读模式是将多篇具有相同特征的文章整合到一起,体现了系统性和关联性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篇阅读的不足。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分析和归纳,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促进阅读效果的优化。
1.2促进学生形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从本质角度来看,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渠道。在阅读中,学生能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智力提升。群文阅读是一种具有特殊性、创新性和集合性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同时融入更多教材以外的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1.3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学生阅读的文本都仅限于语文教材,但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群文阅读则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将更多优质的课外文本引入课堂,并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与教材形成联系。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
2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2.1合理选择群文主题
2.1.1以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似点为依据,选择符合条件的文本构建群文组合。形式方面的相似点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上,内容方面的相似点则体现在中心思想、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上。
2.1.2以文本中相似的知识点为依据组织群文。这些相似的知识点体现在文本的读法与写法等方面。
2.1.3以作者为依据,选择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文本来形成群文。如,教师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时,可以将《〈阿Q正传〉的成因》、《〈呐喊〉捷克译本序言》等作为群文,使学生对《阿Q正传》的写作原由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1.4以主题为依据,将不同的读者针对同一文本所提出的见解作为群文组合。例如,教师讲解《锦瑟》这首古诗时,可将周汝昌、张中行等人对该诗的解读作为群文。
2.2运用合适的形式实现群文组合
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设置了几篇课文,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群文组合。对于教材这样的编排特点,教师应该运用合适的形式,实现优质的群文组合。教材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群文组合形式是相同主题的集群方式,比如,在写景状物这个单元,编者设置的三篇课文分别是《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在古代山水游记这个单元,包含的三篇文言文分别是《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将群文组合中的不同课文直观地展现出来,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
2.3拓展群文阅读的范围
在高中阶段,仅通过教材选文来进行群文阅读是不够的,教师应该适当拓展群文阅读的范围,督促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更大量的阅读,这不仅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还能使其逐渐掌握更加科学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另外,群文阅读的范围也不局限于散文,还可以延伸到诗词与小说等文体。学生每次阅读到相同类型或主题的文章后,会在头脑中形成针对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这就能使学生在复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收到比较理想的阅读效果。
2.4组织学生参与群文阅读活动
群文阅读的核心在于“群文”,教师要能根据一个特定主题,带动学生参与到多篇作品的阅读当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通过群文阅读对文本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
2.4.1教师应该重视“静态”阅读
阅读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我感悟,对不同的文本内容和写作风格进行比较,并归纳其中的关键语文知识,总结阅读要点等。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不同的文本中培养跨时空写作思维。尤其是对涉及历史知识、外国文学方面的文本,教师更应该让学生自主进行更加全面、透彻的分析。
2.4.2为学生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思考问题
在群文阅读中,教师应该提前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问题”,并不是可以用简单的“对”“错”“是”或“不是”来回答的,而是能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层面的“核心问题”。这样的问题不需要太多,每次阅读,有一两个核心问题可供学生深入探究即可。在教学中,为了能使群文阅读的学习成果更加直观,教师还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探究过程中把相应的内容填入表格即可。
2.4.3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构建“读写结合”
群文阅读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即使学有所获,也不愿意主动表达。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专门留出一点时间,要求学生将自己在群文阅读中的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记录并不是简单地积累好词好句,而是要引导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逐渐内化,生成写作素养,从而构建一个“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教材中戏剧单元给出的三篇作品分别是《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这三篇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文学色彩的角度看,它们都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性,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记录,作为自己日后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参考。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教学效果来看,群文阅读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以科学认知为理论基础,通过合理选择群文主题,运用合适的形式实现群文组合,组织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群文阅读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增广.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课堂及建构—以必修1第二单元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2).
[2]鲁金会.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以“战争”主题群文阅读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8(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