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指导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7期   作者:王轶群
[导读]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愈加重要
        摘要: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愈加重要。本文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出发,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起点、动力、方法以及提升四个方面切入,提出几点改进建议,旨在于实际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过程中可以获得更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现状  改进建议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中,也明确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正是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对阅读教学愈加重视,而作为课堂、课本之外的阅读活动——课外整本书阅读则更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依据新课标提出的教育要求与目标,从现实性与科学性出发,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进行思考提出几点改进建议,以期对实际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一定助力。
         一、关于整本书阅读出发点的建议:以语文教材为依托
        作为一线教师,相信经常能听到家长这样的求助:老师,我们应该看什么书呢?确实,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阅读材料,我们的整本书阅读究竟应该从何出发成了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整本书阅读选择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小学生从不缺乏阅读材料:电子书籍、网络资源、网购图书……层出不穷的阅读来源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如何从这些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中选择真正有价值的、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本书阅读材料却仍是一道难题。也正是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选择上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的学生“吃不饱”,他们阅读的内容主要就是老师或书本上推荐的寥寥数本,质量是得到保证了,但在阅读吸收力最强的年龄段,对学生而言不免有些可惜;
        有的学生“撑不下”,他们主要根据网络上的推荐来进行阅读,不同的网站推荐的书籍也各不相同,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学生也很难有效吸收;
        有的学生“胡乱吃”,一些流行于各大网站的小说、漫画,往往会成为审美暂未完全树立的小学生们的“宠儿”。试想,这样的快餐式的阅读又能有何效果呢?
         (二)整本书阅读的出发点:以语文教材为依托
        虽然在当今社会,可供选择的阅读材料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基于小学生的心理与认知发展的特点,整本书阅读的主要出发点仍应以语文教材为依托。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大多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的,具有一定的文学内涵与价值,因此在其基础上的一些拓展性的课外阅读也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根据语文教材对阅读书目进行选择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
        其一,依托教材体裁。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学期的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文章体裁都是寓言。据此,教师就可以《中国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等相同体裁的书籍作为学生的补充阅读材料,既贴近所学,又有所引申。
        其二,依托教材主题。如在讲授《草原上的小木屋》时我们就可以推荐与“梦想”相关的书籍;在讲授《神奇的克隆》时,我们可以推荐一些科普类的书籍……
        其三,依托教材中出现的名家。例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单元中的选文都和著名文学家鲁迅有关,那么此时让学生阅读一些鲁迅的名篇也就顺理成章,且更易为学生多接受了。
         二、关于整本书阅读推动力的建议:以学生兴趣为动力
        对于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十分重视。然而小学现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高开低走”,究其原因则是动力不足。那么,推动整本书阅读进程的动力究竟应该是什么呢?
         (一)整本书阅读推进现状
        现阶段小学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推进主要以教师布置的各类任务为主,因此学生在实际阅读中极易出现这些倾向:
        其一,被迫阅读,学生对阅读的书籍毫无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要求被迫读完;其二,碎片阅读,学生对阅读的书籍没有整体的认识,只是为了完成某些任务而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其三,游离阅读,阅读本身只是为了取悦家长和老师,而真实的由书本中得来的所思所得却见效不大……
        不难看出,这种形式下的整本书阅读虽然完成了“阅读”这一行为,却未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与效果。
         (二)整本书阅读的推动力:以学生兴趣为动力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阅读的魅力,在于要让学生做到“悦”读,而这个前提就是应以学生的兴趣作为阅读过程中的推动力。


        小学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很难想象让一个低年级的孩子阅读《红楼梦》会是什么样子的;同样的,再优秀的绘本故事如果让一个高年级的学生来读恐怕也很难吸引他。因此,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我们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有不同的倾向性:例如,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识字量有限,在阅读时我们就可以倾向于一些色彩鲜明的绘本故事;中年级的孩子具备了独立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仍然偏弱,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情节性偏强的读物供其阅读;高年级的孩子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则可以逐步提高读物的难度,力求体裁多样、主题多元。
        在阅读过程的推进中,教师也不应仅局限于“任务导向”,以几个粗糙的问题来作为对学生阅读情况的跟踪与反馈。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需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如故事会、辩论会、抢答赛等多元、有趣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三、关于整本书阅读方向标的建议:以课堂指导为尺度
        不同的书籍,根据其体裁、主题的不同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书值得精读细品,有的书只需略读知悉……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阅读方向,那其中的尺度应该由谁掌握呢?
         (一)整本书阅读方式现状
        面对一本课外书,有多少教师关注到了学生阅读的方式?事实上,现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更关注于书籍本身,却忽略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需的方式方法。因此,我们常看到有的学生囫囵吞枣,只关注喜欢的主人公、有趣的情节,对语言文字本身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却关注甚少,阅读的有效性不高。
         (二)整本书阅读的方向标:以课堂指导为尺度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确实,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能讲的东西毕竟有限,就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言,对于正确而有效的阅读方法的教授往往要比介绍书籍内容本身更为重要。
        对于一本要让学生阅读的书籍,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该让学生“读什么、如何读、读到什么程度”,从而才能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与指导意见。否则,学生面对一本书很有可能出现“两眼一抹黑”的情况,所谓的阅读不过是“读到哪就是哪”。
        面对不同类型的书籍,阅读策略也应有一定侧重:对于绘本读物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对于一本短时间内想了解其阅读价值的书籍,可以采用略读法;对于难度稍深、文化知识蕴含丰富的书籍可以采用精读法,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探求词句背后所蕴含的文本主旨;对于值得反复品味的书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达到积累与思考的目的……
        总而言之,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阅读方向与侧重点,而这其中的尺度则应在教师的课堂指导下在学生心中明确,从而让阅读更高效。
         四、关于整本书阅读登高石的建议:以汇报交流为提升
        整本书的阅读是否仅仅以完成阅读为终点?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阅读的目的不应停留在“完成”这样的表明,其最终目的应是让读者从书中学习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将它表达出来、与人交流,从而再得到二次升华。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导过程中,提升步骤是必不可少的。
         (一)整本书阅读反馈现状
        现阶段,教师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往往停留于读前的“导读”环节,而对于之后的阅读过程及结果往往是“无疾而终”。高年级的教师往往会选择检测、读后感等文字的形式作为反馈手段,毕竟在传统观念中,“黑纸白字”仍然是最具说服力的。
        然而,对于阅读后的思考与提升绝不仅仅靠自觉亦或是几道考题可以实现的,表达与交流才应该是构建在“输入”与“生成”之间的桥梁。传统的读后感方式固然是一种表达与交流的防水,但教师真正让其发挥“交流”这样作用的又有几个?单一的书面表达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不免枯燥,他们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整本书阅读的登高石:以汇报交流为提升
        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由此反观我们的整本书阅读也不难发现:当学生们共读一本书以后,若能提供一个平台给他们彼此交流思想,能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汇报交流的形式可以有很多:通过提出困惑,质疑解答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深化对书籍的理解;通过分享读书收获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关注细节;通过辩论赛的方式,促使学生阅读的同时积极思考、举一反三……
         结语:
        整本书的阅读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中占有举重若轻的作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更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的重要工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综合多方面因素,努力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的有效策略,才能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王轶群(出生年份199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职务/职称[小学语文教师,二级],硕士研究生,小学语文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