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鉴赏为主,但是学习任务群教学下思辨性教学非常注重在有效合作的前提下细读文本,具体分析、深入论证、不断探究与自我反思,对文本进行思辨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群教学;探索
细读分析、发现独特是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关联。
每一个文本都有其独特性, 由于作者的个性和创作社会环境不同,作品的意蕴自然也不相同。在思辨性教学中,应当积极引领学生通过细读分析去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辩证和批判思维,进而提升他们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就在于读者对其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的理解,而思辨性教学要求读者反复揣摩去发现作品的特点。揣摩的过程同样是思辨的过程,思辨过程中会给读者带来发现的惊喜,当然发现的前提是学生要对自己的理解反思。在不断反思中质疑,在不断质疑中去实现理解的逐步深入,从而达到对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下面是笔者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吟留别》”)的思辨性读写教学片段。
《吟留别》这首诗,学生在初读之后,即可轻松概括出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李白梦游天姥山的过程,抒写了作者对权贵的蔑视,展现了作者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没有注意到诗歌的细节和诗歌的内部联系, 所以获得的认知也是非常笼统的。而获得思辨性的认知必须从笼统达到具体。要实现这一过渡,必须细读文本,对初读的结论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找到深入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因此,笔者首先让学生对初读后的结论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合理,并质疑其中的问题。
学生的质疑、分析如下:
生1: 一个普通的梦竟然引发如此的感慨,这是为什么?
学生在初读后针对诗歌的内容与主旨的关系质疑这个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 触发了这样的主旨?
生2:梦往往是美好的、易逝的,犹如人的一生。正如诗文所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作者正是感慨于天姥之梦的逝去,进而内心生起及时行乐的想法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也就此触发自己对长安仕进之路的回忆,内心也就此顿生愤慨之意。
生1:人的梦并非都是美梦。
因而我认为这场“天姥梦”不能说是一场美梦,从诗作中作者“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来看,他从梦中突然惊醒,可知作者的这场梦并不是一场美梦啊!
生2的分析只是基于自己对于梦的直觉理解,并不是对诗中之梦的细致深入认知,因而难以让人信服。生1针对生2追问,说明生1在思考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此时,教师应顺势启发学生由此切入,通过细读分析行文思路,把对文本的探究再向前推进一步。
师:诗歌的体裁特征决定诗作中许多细微精妙的情愫,往往都暗含在具体内容之中,这需要我们对诗作细读后才能触摸其妙。那么,到底这是一场什么梦,使诗人突然惊醒,进而发出如此的嗟叹?长安的仕进之路与此梦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可见这些质疑还得从“天姥梦”中来寻求突破。
对于这场梦,大家还有什么疑惑?
生:据资料记载,天姥山也不是很高大,作者为何要梦游天姥山呢?吴越之地,遍地山清水秀,诗人为何偏偏要梦游天姥 山,而且还把它渲染得那么的神 秘雄奇?
生:作者经历了一番坎坷, 最终见到山之神仙,为什么即刻就醒悟了?那么,这场梦究竟是美梦抑或其他?
生:作者突发“世间行乐亦 如此”,向我们昭示着这场梦与 “世间行乐”有着何种内在关联?
师:大家对于这一场梦提出 了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再以 “这是一场梦”为切入点,走进诗 歌,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发掘这场梦的独特意义。
在上面的教学中,笔者着意引导学生在学会细读中具体质疑、分析问题,去发现文本的“独特”。学生在独立质疑、思考与合作讨论之后,对前面质疑的问 题也就有了较为独特而又合理的答案,这也是多元解读的结果。展示如下:
生:作者选择天姥山作为梦游之对象,不是因为天姥山多么雄奇壮伟,主要是因为天姥山是人间仙山。“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海上仙山难求,人间仙山可睹,李白自然不会错过。可见,作者梦游天姥实质上是梦中求仙。联系诗歌结尾的内容,可见诗人较大的可能是仕途失意后的转而求仙。
生:我更倾向于这是一场事 梦。诗人是在梦中见到了极其美妙的神仙世界,也瞬间为之倾倒。可是,诗人并没有参与神仙的聚会。此时“魂悸魄动”,突然惊醒。我们可以料想其间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要不然作者怎么会突然惊醒?
生:个人认为这场梦并不是写实,它是作者虚构出来折射现实的一场梦。作者当年奉召入朝,当时的心情应该是和梦中最开心的心情如出一辙。可是作者并没有适应权贵的处事方式, 朝廷最终也还是抛弃了他,这场长安梦就此戛然而止。作者正是借这场“天姥梦”来写那场“长安梦”,在凸显其长安宫廷生活印迹的同时,更是表达对长安那段人生经历的愤慨之情。仕进遭遇挫折的愤怨郁积在购,因而在诗的结尾发出了激越怒号,一吐三年长安愤懑之气。
师:大家此次阅读是带着疑问与思考去发现、分析,与初读相比更加细致、深入。此刻,大家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概括应该更加具体了吧?
生:是的。此诗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作者的求仙梦,但实际上是在隐喻诗人的长安仕进经历, 饱含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无奈,由此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怨愤,含蓄地流露出作者仕途受挫后寄情山水,求仙访道潇洒出尘的人生倾向。同时也对封建统治者投去不屑的一瞥,捍卫生命自由的尊严。
此时,学生凭借对文本的细读,把握诗歌前后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讨论,抓住文本的独特性。
结束语
“思辨性“教学注重从经验、证据、理由中展开分析与批判,最终形成较为科学的结 论。可能一时得出的结论还不能够成熟,可是这种分析、论证、 反思的思辨方式将会在学生心中逐渐生根发芽,并会影响他们的阅读与思考,从而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的群文阅读等领域更好的进行学习探索。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论证、反思自己的结论,有效合作、细读文本,通过具 体分析探寻文本的独特意义,在思辨过程中接近文本的真实,这正是思辨性教学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在思辨性话题中提升核心素养——“矛盾分析法”教学案例[J]. 刘平.??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1)
?[2]运用思辨性话题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案例[J]. 刘平.??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1)
?[3]学会思辨性提问——以小说《炼金术士》为例[J]. 王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Z1)
?[4]教学中思辨性阅读的策略选择——以《秋天的怀念》为例[J]. 张豪.??语文教学通讯.?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