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三维地震在13418工作面切眼布设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张振林
[导读] 摘要:在谢桥矿东二采区发育有FG5断层,落差5~6m,近南北走向,延展范围广,已在6煤层11316E、13516工作面实际揭露,该断层对工作面采掘影响大。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谢桥煤矿  安徽颍上  236221
        摘要:在谢桥矿东二采区发育有FG5断层,落差5~6m,近南北走向,延展范围广,已在6煤层11316E、13516工作面实际揭露,该断层对工作面采掘影响大。由于6煤和8煤层间距较近,FG5断层延展至8煤层可能性较大,利用Geoeast精细三维地震解释系统准确判定断层空间延展情况,为13418工作面切眼布设提供可靠地质依据。
        关键词:精细三维地震  FG5断层  切眼布设
        1 13418工作面概况
        13418工作面为一水平东二采区8煤层四阶段新布设工作面,上限标高为-560m,下限标高为-660m。上阶段13318E工作面、对应下伏6煤层11316E、13416工作面均已回采完毕。8煤与6煤层间距较近,层间距30~45m。
        本面8煤整体赋存稳定,煤层平均厚2.5m。煤层起伏明显,呈现西低东高态势,煤层产状180°~200°∠11°~17°。
        2 影响工作面切眼布设断层情况
        在东二采区发育有FG5断层,该断层先后在6煤层11316E、13516工作面实际揭露,落差5~6m,近南北走向,延展范围广,对顺槽掘进及工作面回采影响较大。附图1、附图2分别为11316E运输顺槽和13516轨道顺槽实际揭露断层情况,13416切眼掘进期间进一步对FG5断层进行了探控,从而准确掌握了FG5断层在6煤层赋存情况(见附图3)。
       
        附图1:11316E运输顺槽实际揭露断层情况
       
        附图2:13516轨道顺槽实际揭露断层情况
       
        附图3:FG5断层在6煤层赋存情况
        13418工作面对应下伏6煤层13416、13516工作面,由于6煤和8煤层间距较近,且FG5断层落差大,很可能延展至8煤层中,所以从地质角度须利用6煤实见资料将FG5断层推延到8煤层中(如附图4)。由于8煤顶板为厚层石英砂岩直接覆盖,考虑FG5断层对回采的影响,避免工作面回采过断层,13418切眼只能布设在FG5断层西侧,缩短了工作面可采走向长。
       
        附图4:推断FG5断层在8煤层赋存情况
        3 Geoeast精细三维地震解释FG5断层赋存情况
        为了查明该断层在8煤层中的赋存情况,应用Geoeast精细三维地震解释系统对构造情况进行了动态解释,该系统突出了叠前偏移成像、叠前储层信息提取与分析、三维可视化立体解释等功能。本次对13418工作面内构造的解释就是利用精细三维地震工作站动态解释地震数据体,判断FG5断层在8煤层中发育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1)应用Geoeast精细三维解释系统,在东二采区三维地震数据体中提取8煤层反射波的沿层切片(主要为相干切片、方差切片等),在属性沿层切片上查找断层存在的明显特征。
        (2)应用垂直时间剖面中反射波的波形特征,查看断层在6煤层中赋存情况,是否延展至8煤层中。
        (3)多种属性沿层切片与时间剖面相结合,综合分析确定断层延展情况。
       
        附图5:精细三维地震沿8煤层属性切片
       
        附图6:A-A时间剖面
        属性沿层切片未见异常区域,时间剖面中8煤层位地震波同相轴连续,无错段,断层特征不明显,最终判断FG5断层未延展至8煤层中。
        4 钻探验证精细三维地震解释成果
        2020年5月份,13418运输顺槽施工至原切眼设计位置,为验证三维地震解释结果,在该处施工了一轮前探孔。根据打钻分析,FG5断层在8煤层中不发育,与精细三维地震解释结果一致,所以在8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中删除了FG5断层(如附图7),工作面切眼位置则可以向东调整。
       
        附图7:13418运输顺槽钻探验证成果
        5 结论
        (1)应用精细三维地震解释FG5断层发育情况,得到了钻探和13418运输顺槽实际揭露资料的验证,明确了FG5断层在8煤和6煤空间延展情况。
        (2)本次应用精细三维解释成果指导工作面切眼布设,工作面走向可向东延长150m,增加可采储量11万吨,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促进了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对今后扩展应用精细三维地震资料在工作面设计、研究瓦斯和构造赋存规律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地震勘探新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2。
        作者简介:张振林(1987-),男,安徽亳州人,2009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师,从事煤矿地质、防治水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