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陈享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陈享
[导读]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目前土木工程建设中成为较常见的结构之一,其具有较多优势,可有效提高土木工程建设质量。
        广西建工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目前土木工程建设中成为较常见的结构之一,其具有较多优势,可有效提高土木工程建设质量。本文就对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建筑行业要想在新形势下获得更多机遇,引进现进技术,加大研究力度成为其发展之必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就是在该形势下产生的新型技术,其稳定性好、强度高、整体性优良,在目前土木工程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不过该技术在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下文就对这些内容展开分析和探讨。
        1大体积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指的是最小尺寸在1米以上,容易受水热化影响而出现病害问题的混凝土实物。大体积混凝土在目前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内外温差变化,很容易使混泥土结构出现裂缝或变形,降低结构稳定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对温差变化进行科学管控,以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质量,增强项目建设效果。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操作要点
        2.1混凝土配比设计和优化
        混凝土配比是优化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关键环节,鉴于大体积混凝土存在的普遍问题,在调配中,除要做好原材料质量管控外,水泥与水的比例成为施工关注的重点内容。同时这也是影响工程结构强度的关键要素。在配置中,应使用矿渣水泥来减弱水热化,再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对混凝土可泵性实施处理。该优化配置方式,一方面可减少原材料损耗,节约施工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保证混凝土结构强度,避免裂缝等问题产生,改善建筑工程质量。
        2.2浇筑施工方案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是摊铺厚度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法以推移式连续浇筑和分层浇筑这两种为主,不过不管使用哪种浇筑方式,都需要对摊铺厚度实行科学控制,以加强摊铺效果,避免裂缝问题的产生。通常情况下,以泵送法完成混凝土输送时,可将摊铺厚度控制在600毫米左右,而以其他方式进行混凝土输送时,摊铺厚度降低到400毫米以下为宜。
        二是混凝土搅拌与添加剂管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会利用外加剂来解决因水泥用量不足产生的问题。最常见的外加剂种类以粉煤灰为主。不过在粉煤灰加入后,为改进大体积混凝土材料质量,需要做好科学搅拌,确保外加剂与原材料间的融合效果,同时控制搅拌时间,让外加剂与材料有效融合。混凝土搅拌的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不过具体时间要根据材料用量及性能要求予以准确计算。在粉煤灰等外加剂添加中,要由专人展开监督和控制,以此保证整个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减少问题的产生。
        三是混凝土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浇筑施工要分层进行,在确保每层浇筑质量合格后,方可开展第二层浇筑施工,以此规避裂缝等问题的产生,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稳定性。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每层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四是施工缝处理。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来说,分层浇筑是最常使用的方式,但分层后施工缝的处理却成为施工人员最为头疼的环节,这主要是由于施工缝处理操作难度相对较大,一旦出现问题,会直接降低结构整体性,进而诱发开裂等病害问题。因此,在施工缝处理上,工作人员需要先将施工缝位置中含有的杂质及污染物质清除干净,了解粗骨料的实际情况,之后在压力作用下,利用清水实施混凝土的表面清洁作业,为处理作业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借助摊铺混凝土浆料及压实处理,改进分段结构间的连接效果。在施工中,如果采用非泵送方式运输浆料,则接浆方式也要有所改变,以保障浇筑施工质量。
        五是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中,要做好测温工作,通过埋设测温线,设置测点的方式,实时了解养护环节内,混凝土温度的变化情况,准确了解内外温差差值。测温工作应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做到连续测量并加以记录,绘制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曲线。浇筑完成初期观测频率较频繁,随着内外温差的降低,可适当减少观测次数。根据测温数据结果分析,且参照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方案要求采取混凝土养护措施。养护中需要注意的内容有:首先,做好外部保温。施工人员可利用棉被覆盖、草帘遮盖等方式,减少表面温度的过快散失,缩小内外结构温差。其次,做好内部混凝土水热化散发。在内部埋设冷却管降低水热化产生的热量,将内外部温差变化控制在20摄氏度以内,以此加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稳定性。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3.1设计优化
        方案设计中要对建筑所在区域气候特征实行了解和掌握,并以此为依据完成混凝土调配,优化混凝土性能。为增大大体积混凝土的强度,在方案设计中,可适当添加钢筋材料来提升结构拉应力,减少外界温差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大体积混泥土划分中,应以后浇带和伸缩缝的设置来做好划分工作,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其内部的水热化散热范围,从而有效减小混凝土内外部的温差,尽量分散由于水化反应而产生的拉应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温度裂缝形成的可能性。
        3.2建筑材料的科学使用
        大体积混凝土之所以会出现温度裂缝与混合料的水热化反应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实际施工作业中,应科学控制水泥材料的质量和用量,注重粗骨料选用的科学性。在水泥材料应用中,可借助粉煤灰的加入来降低水泥用量,减弱水热化反应;而粗骨料的选择则需对其粒径尺寸、集配、强度予以严格要求,同时控制含泥量及有害物质,避免混凝土收缩降低结构整体效果。细骨料的选择,需严格按照泵送要求,尽量选择细砂和中砂,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泥的使用量。再者,还要不断增强同龄期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也可以适当的掺和一些外加剂,使混凝土的和易性得到改善,有效减少水灰的配比。
        3.3施工监控
        混凝土浇筑施工需要工作人员对材料的和易性和坍落度进行科学测量和把控,确保其参数数值在规定标准范围内,如果发现参数存在偏差,要及时对混凝土材料、浇筑流程等实行严格检查,找出问题产生原因,做好科学处理。施工前需做好员工培训,使其了解浇筑技术要点和要求,并能够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各项作业。合理划分岗位职能,促进施工作业的有效开展。对于一些需要专职人员捣鼓,处理钢筋集中的死角位置,施工技术人员应对施工现场进行跟班指挥,运用插入式来捣鼓混凝土,插入振捣最佳厚度控制在三十厘米,以垂直等距离插入到下层,间距控制在六十厘米以内,高度大约控制在五到十厘米之间,同时,在振捣过程中,施工人员还应认真观察,以避免漏振和过振问题的产生。
        3.4冷却管降温
        按照施工规划要求,将冷却管布制在混凝土结构内部指定位置上,利用冷却管对内部水热化产生的高温实施处理,加强内外温差变化的合理性,优化大体积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冷却管的选择要根据工程要求及国家规定展开科学选用,并安排专业人员对冷却管进行实时观测,做好数据的详细记录。在降温过程中,如果出现结构硬化问题,则需要加热冷却管内水流热度,对硬化现象加以处理,以加强混凝土结构的凝结效果,增大混凝土强度和承载能力,从而改善大体积混凝土整体施工质量。
        4结束语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工作人员要做好细致分析、科学规划,以优化大体积混泥土结构性能,提高结构稳固性,从而有效改进整体工程的建设效果,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成,张力.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9(11)
        [2]赵大勇.论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J].住宅与房地产.2019(28)
        [3]杨卓.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 2018.493(08):2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