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在风景园林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8期   作者:谢杰
[导读] 摘要:现阶段,人们对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并且在风景园林领域引入了具有生态理念属性的技术,其中景观生态学为生态环境带来的改善效果不言而喻。
        身份证号码:33028219870509XXXX
        摘要:现阶段,人们对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并且在风景园林领域引入了具有生态理念属性的技术,其中景观生态学为生态环境带来的改善效果不言而喻。本文主要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风景园林领域应用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应用
        在风景园林领域实践应用中,需秉持着艺术、功能性的准则,并且还需考量到社会、民众层面的相应需求。目前,生态意识已作为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关键问题存在着,园林业的发展、构建也需与景观生态学相融合,并投入应用,使得风景园林更接近自然,使人类爱护大自然的形态持续下去,实现二者和谐共处的局面,使我国进军到生态文明的革新局面中。
        一、园林配置植物中的具体应用
        (一)依据适宜准则选取植物
        建设园林植物一方面会联系到风景园林的美化问题,另一方面会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能联系紧密。若一味地追求风景园林所展现的效果,种植与本地环境不相适宜的植物,很有可能致使植物处在出生长不良局面,景观持续性能不佳,甚至还会导致种植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遭受毁坏,所以,设计风景园林植物时需多挑选一些本地植物投入种植。该领域的专业人士曾在设计风景园林植物中指出了外来、本土植物之间存有的差异性,就本土植物来说,其与外来植物相比环境适应力较强,是促使风景园林得以稳固的重要存在,同时其蕴含的种类也呈现出多元化形态,投入使用成本与外来植物相比较低。此外,适宜引进外来类别植物,也可为风景园林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将本地、外来植物实现合理配置,使得园林景观丰富的同时,又可确保植物景观持续稳定的生长[1]。
        (二)自然环境与园林内植物有机融合
        园林配置植物需确保其与所处范围环境存有较强适应力,植物本身具备适应性强特性,才可促使其生长持续健康,并使景观展现较好效果。所以,在配置植物阶段,需综合考量自然因子作用到植物本身影响,土壤、气温、水分等自然因素都会给园林植物生长情况造成影响,伴随着植物生长整个过程。依据植物所需光照情况,可划分为阴性、阳性、半阴性植物;依据植物所需水分状况,可划分为水生、旱生、中生植物;在对植物进行栽培作业时,需对光照状态、土壤酸碱程度、养分状况、蕴含水分等综合考量,挑选适宜植物投入种植,防止由于自然条件所引发的不适状况,致使植物生长受到抑制,严重时植物会直接死亡[2]。
        (三)保持园林植物种类的多元化
        基于景观生态学开展园林配置植物步骤,需依照多元化准则开展配置,确保植物类别多元化,丰富植物类别,促使生态系统得以稳固,使园林景观属性稳定特性越来越强。建设植物群落的准则,包含地域性、垂直结构、多元化准则等,所以,在配置园林植物阶段内,需配置出多种类别植物群落,来添设植物物种差异性以及丰富类别属性,并依照稳固群落准则适宜对群落所蕴含因素进行组合排列,最终使园林景观以及群落实现稳定性能。可挑选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寿命长等,管理更为容易的植物,将落叶树、常绿树适宜搭配其中,对差异化植物生长形态,以及成长完结后的植株大小,深入了解,适宜掌控苗木区间距离栽植状况,立体化群落构建需注重(草、灌等植物),开展多类别植物排列组合,构建出更为稳固的复层建构[3]。
        二、园林工程内的具体应用
        (一)低碳观念中园林植物的选取
        园林植物本身可带出间接、直接的低碳效果,植物具备的释氧固碳作用,是依据植物光合效应深入展现的,可促使城区内碳氧状况得以改善和调制,在园林工程内展现出更为重要的低碳效应。依据实验数据得出,属于灌木类别的植物本身所就具备碳汇能力要比藤本、草本类植物相对较好,属于阔叶类别的植物释养固碳能力远远高于针叶类别的植物;具有复层属性的绿化植物释氧固碳性要比植物单一层级的群落相对较高。同时,园林内植物可采取地表覆盖方式,将反射热辐射效率得以改变,使城市湿度、温度得以调节,最终使低碳成效间接发挥出来[4]。
        (二)建构多类别模式的绿地园林
        随着风景园林与景观生态学有机融合,景观生态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为园林景观建构、功效以及发展趋势等开设出一种空间层级“语言”。就绿地园林建构模式开展解析,其中花园、公园指的是“斑块”,街旁绿化带等充当着“廊道”,而其余范围,如:居住区、商业区等则充当着“基质”。研究表明,绿地园林在建构过程中,除了需对小游园、城区进行构建外,还需创建出一些绿色走廊等,来提升绿地城市布局的均匀程度;同时,还需在河流以及城区沿线公路主干等位置进行绿廊构建,提升绿色斑块连接性贯通效果,促使郊区、城区风景园林相融合,防止中断途经植被减少的可能性,最终使得城市内生态环境最大程度改善。
       
        三、在景观园林设计内的实际应用
        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机制中一项重要构成部分存在着,是评估绿地占比率以及城市绿地整体质量关键内容,也是展现城市多元化生物特性的主要场所。由于不同类别公园,规模、性质等都存有较大差异,所以,公园内配置植物模式也会呈现出差异特性。如:具有科普特性的公园与以儿童为主题的公园相比其植物类别相对较多,综合属性的大型公园与小游园相比配置的植物多。与城市其余类别绿地相比,绿地公园植物类别是最丰富的,其蕴含植物建构模式也更为复杂,生态功效呈多样化展现、美化绿地效果较好[5]。同时,绿地公园群落配置植物的季相转换、树种构成、群落演替等构成了景观生态机制内的重要内容。随着国民环保意识逐步提升,人们就公园建构模式日益重视起来,生态模式化公园构建与探寻也在深入道路上前进着。
        结束语
        随着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将景观生态学在风景园林领域应用,已成为园林生态模式构建必不可少的内容,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可促使城市、园林二者保持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也有助于群落属性的植物作用到自然环境中,实现调节与改善。基于此,在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形态时,需考虑到人员自然和谐共处的关联情况,促使景观生态学为社会带来更多属性价值。
        参考文献:
        [1]常青,苏王新,王宏.景观生态学在风景园林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1):3991-4002.
        [2]王吉伟.浅谈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设计规划中的应用[J].赤子(下旬),2016(9).
        [3]王丹.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2016.
        [4]朱宇.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方法[J].科学与财富,2018,000(035):154.
        [5]孙婷婷.生态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对风景园林的影响[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