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627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园林景观缺乏地域特色,景观风格逐渐趋同。为打造差异化的城市公园景观,本研究以新兴县金台山公园为例,充分挖掘独特的“禅宗文化”特色与自然资源优势,将禅文化精神融入到金台山森林公园的景观建设中,打造具有文化体验的城市地公园景观,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景观营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禅文化;地域特色;城市公园;
引言
城市公园是居民最便捷接触自然、休闲放松的城市公共绿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景观设计现状的杂乱繁复,各种异域风格与视觉冲击的景观形式越来越多,文化传承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表达,对于文化融入场所精神的设计缺乏深入[1]。作为景观建设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场地文化精神融入到景观建设中,达到未来公园城市的建设标准,即对城市自然资源的充分认知和自然生态环境保留,创造生态、多元和特色的城市景观[2]。
禅宗文化起源于一千五百年前佛教,以心性为本,指的是高度专注的精神,“空”的精神修持。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纯净质朴、直指人心最纯净的状态[3-4]。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禅宗情感的结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智慧。禅宗文化一直以来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对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发展更是起到推动作用。传统园林中讲究的“天人合一”和现代审美中极简主义追求的以较少的形状、物体和材料控制大尺度空间的理念,均与禅宗文化中崇尚自然、不需繁杂修饰,直指事物本质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5-6]。禅意景观追求“空、灵、寂、透”为基本要素,在意境营造中讲究实景与内心顿悟方面相融合[7]。为了探究禅宗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期望为城市公园的特色景观寻找一个新的设计思路,对促进城市景观文化差异化和特异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场地特征分析
1.1项目区位与选址
金台山森林公园位于新兴县城西南部,横跨新城、六祖、簕竹三镇,总体规划范围占地约3.3 万亩。距离新兴县4KM范围内,交通便利, 是新兴县城市居民重要的公共活动绿地。近年来,新兴县与周边城市互动频繁,在1.5 h的“高速出行圈”内涵盖罗定、开平、肇庆、广州、佛山、江门等重点城市。
1.2 自然资源优势
新兴县旅游资源丰富,有藏佛坑、国恩寺、佛手岭、天露山、水台叠翠等国家旅游资源。县境处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为森林公园建成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金台山森林公园三面环山,具有自然的丘陵风光。由于大部分景区或公园位于县城周边的村镇,距离县城区有一定的距离,不便于本地居民的出行游玩,而金台山森林公园的区位优势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将建成为集休闲、文化、生态、旅游功能于一体,成为服务于市民的复合型森林公园。
.png)
图1场地区位分析(图片来源于作者自绘)
1.3 人文资源
新兴县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故里,一千多年以来禅宗的精神在此薪火相传,一直有“中国禅都”的美称。新兴县政府提出了“文化崛起、绿色增长、城乡统筹、共建共享”的县域科学发展新模式,立足于新兴县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重点打造“禅意生态文明县城”,将创建中国首个禅文化产业园。
.png)
图2 场地周围旅游资源分析(图片来源于作者自绘)
2 设计理念及策略
2.1设计理念
金台山公园设计理念来源于禅宗文化的“忘忧、归真与顿悟”,在禅文化故里,在大自然之中,卸下都市的繁华,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体验。整体方案以“一轴两湖两溪五大区”作为本项目的核心布局展开设计,统一于新唐风格,融入禅宗经典文化,体现禅宗智慧,借助禅宗六祖故乡的新兴县的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多样的设计手法表现禅宗智慧文化,实现公园的休闲、文化、生态、旅游功能,打造新兴县市政公园的新标杆。
2.2景观策略
金台山森林公园体现了“因地制宜、保护生态;智慧体验;营造亮点”的设计思路。
因地制宜,保护生态——尽可能保留现存大树资源,作为森林公园的核心吸引力,建议减少山林开发, 保护其现有生态性强化山林禅化体验;智慧体验——尽可能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减少人为对自然的影响,利用山石拓刻经文,竹林下的幽径等,体验来自禅境与大自然的智慧,打造独特的景观体验;营造亮点——依据四时,打造和强化项目亮点,开发花海、花树、草花、雨水花园、塔楼等景点,增加景色的丰富性和特色性,成为城中话题,从众多公共绿地中脱颖而出。
3 项目总体设计
3.1景观结构分析
整体方案以“一轴两湖两溪五大区”作为本项目的核心布局展开设计,统一于新唐风格,融入禅宗经典文化,体现禅宗智慧,借助禅宗六祖故乡的新兴县的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多样的设计手法表现禅宗智慧文化,实现公园的休闲、文化、生态、旅游功能,打造新兴县市政公园的新标杆。
3.2功能分区分析
根据各个景观节点的不同功能作用,将金台山森林公园划分为五个区域:主入口区域、山林静修区域、忘忧湖区域、生态停车场区域、山涧溪流区域。
(1)入口景观区:景区的入口往往是景区形象的代表,以台地的形式代表入口空间的秩序感,营造禅意的迎宾氛围。以中式风格门楼,昭示入口形象,穿过门楼渐入园中,让修行者缓缓感受园区禅文化的安详气氛。智慧之门屹立于此,仿佛开启了通往禅境的秘道,外界的喧嚣都被拒之门外。莲花与经文利用灯光投射到地面,让人一进门便接受禅文化的洗礼,洗掉繁华世俗的累赘。
(2)山林静修区域:该区域位于景观中心,象征着世间万物皆汇于此。穿过水面到达湖心山林静修区域,暗示着真正进入禅修净地。幽静的环境氛围和经文石刻,打造丰富锋禅文化体验空间。
(3)忘忧湖区域:忘忧湖位于景观轴线的末端,提供的是一个游人休憩停留、冥想的空间。背靠山体、 面向湖心,开启沉寂、安心的禅意体验之旅。
(4)生态停车场区域:停车场作为另一种展示形式,在游客进入停车场后就能感受到浓厚的禅文化体验氛围。以立体花坛的形式展示金台山公园的车行入口形象,将禅宗自然、本心的思想融入到植物景观中。
(5)山涧溪流区域:以溪涧结合植物景观的形式,沿路布置自然野趣的景观植物,追寻智慧的本源,历经无忧瀑、静心潭、归真池到达智慧源,感悟禅文化的本质。
.png)
图3 景观结构分析(图片来源于作者自绘)
.png)
图4景观空间分析(图片来源于作者自绘)
3.3 禅意景观节点营造
3.3.1 入口体验
公园主入口区,智慧之门屹立于此,仿佛开启了通往禅境的秘道,外界的喧嚣都被拒之门外。莲花与经文利用灯光投射到地面,让人一进门便接受禅文化的洗礼,洗掉繁华世俗的累赘。从入口到达静修区域,设“3重禅门”,以高度浓缩的禅智慧在禅修者与度假者在进入景区之前,启迪心灵,归于平静。结合地形和山林道路绿化,用自然的方式布置景观。明心塔作为公园坐标,以山为伴,以水为镜,将人的本心置于一个空灵静寂的境界中。拾阶而上,一步一步靠近塔身,感受本心的顿悟。
3.3.2 生态湿地
禅宗中,心是外界一切事相的反映,明心才能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依岸而建的明心轩,群山怀抱,湖水相依,似乎在为心灵提供堤岸。四周清幽的环境也让心找到安宁的归宿,徐徐探寻内心的更深处。自然的驳岸和野趣的水生植物,创造了丰富的湿地景观层次。缤纷而至的鸟类等生物,让人在此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3.3.3 陶然长亭
陶然长廊将古典韵味融入风景之中,位于地势较高之处,独立开阔的视角空间让长廊也成为山间一处禅意空间,信步于此,静坐休憩,让心灵缓缓沉淀下来。
3.3.4 溪涧河谷
沿着山涧溪流向山谷深处前行,移步易景,时而桥溪掩映,时而花径通幽。凉亭则静立于花溪深处,临湖而坐,所有的心绪如湖面般波澜不惊,回归真我。
3.4 特色植物主题空间
植物是重要的造园要素,在主题文化氛围营造上具有重要作用。为渲染禅宗文化的体验氛围,植物的选用参照佛教“五树六花”植物选用,搭配开花乔木、竹科植物、观赏草。设计中采用紫荆作为园区的主题植物,紫荆花作为佛经中“装饰花”的植物,在佛教文化中有非常深刻的精神价值。根据景观功能空间的划分,在植物景观主题设计上主要包括花映木秀、趣味湿地、山林揽翠、缤纷花海、索溪观石、生态河谷、曲桥荷韵、生态停车场。绿化设计原则上保留园区原有高大乔木,同时在各重要景观节点、区域转角等增加主景乔木,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同时增加主题空间的氛围感。花林映秀在入口区域,以规则树池形成韵律、洁净的氛围,搭配开花大乔木,营造出简洁大气又兼备色彩的景观空间。趣味湿地区域以大面积水生植物,构成湿地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丰富景观层次的同时,吸引更多生物。山林揽翠区域在保留大量原生植被的基础上,分区域搭配不同品种的竹子,营造竹海缥缈空灵的境界。缤纷花海以花海为主题,营造丰富的季相变化和多样的景观体验。索溪观石运用水生植物及不同的置石手法,结合现状地形,营造索溪、流水的自然野趣。生态河谷主要是沿溪涧周边,运用高低不同的观赏草和砾石,构建溪涧景观,打造柔和自然的景观。曲桥荷韵区域以荷花、睡莲等重要的佛教文化植物为主题,与曲桥搭配,营造何叶连连的景观氛围。
.png)
图5 景观节点分布图(图片来源于作者自绘)
.png)
图6 竖向设计图(图片来源于作者自绘)
4 结语
禅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一直影响着人的生活与审美情趣。将禅文化融入到城市公园体验景观设计中,是在保护珍贵历史文化脉络的基础上,打造地域性特色的城市景观意向。金台山公园整体景观设计,深层挖掘禅宗为主体的地域文化资源,科学合理规划金台山公园周围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维护,提升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使禅文化与金台山公园自然生态的文化体验在功能和理念上得到了升华。为其他地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的营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魏倩.城市公园体验式景观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王香春,蔡文婷.公园城市,具象的美丽中国魅力家园[J].中国园林,2018,34(10):22-25.
[3]韩红,黄小金.禅宗美学对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意义[J].中国园林,2011,27(08):52-54.
[4]刘晓庆.禅意空间在旅游景区禅修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5]孟祥庄,崔溶芯.山水文化中的景观智慧[J].山西建筑,2017,43(06):225-226.
[6]李冬梅.心境与园景——禅与园林关系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7]杨慧,赵慧宁.浅析禅境景观造景设计与植物配置[J].华中建筑,2015,33(09):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