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 200092
摘要:通过对建筑风格影响因素的讨论与分析,探索建筑单体风格控制的方法和建筑单体风格控制评价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建筑风格;影响因素;风格要素;要素群
一、前言
1.研究缘起
当前建筑设计风格呈现两种极端化倾向:
1)一味国际化,过分强调“高、大、上”。全国无论是大、中、小城市,无论大中小项目均过度追求品牌和标志性,导致各种新奇的“大裤衩、福禄寿、马桶盖”等奇奇怪怪的建筑层出不穷。
2)片面追求与历史的相似性,简单的要求所谓“地方特色、传统特色”。建筑风格往往成为“一条街两张皮”的传统建筑形式“临摹”作业,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并未历史的原真性和人文气质是无法简单复制和再生的。
这些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建筑风格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但相关论述大多偏重于理论性研究,在实践层面的讨论较为欠缺,本文想通过对影响建筑风格选择的因素加以分析阐述,来为设计过程中建筑风格的控制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指引。
2.概念解读
“风格”是事物的风采、格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统称,强调精神层面的感受,所以也被称为是“心灵的外观”。建筑风格着重于对建筑外在表现形式的分析和处理,关注的是形体的尺度比例、相关空间的逻辑合理性以及建筑的可实施性,是对城市风貌内涵的分解和微观化研究,是对建筑单体与单体,单体与周边小环境的关系及这种相互关系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力的思考。
二、研究思路
1.问题研究
对于出现当前建筑风格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的思考:
1)自我的低认可度和过度的功利主义。对外来新事物的盲目追求和在跟风状态下对旧事物的无选择认可,这都是导致“言必称希腊”的主要因素,然而导致自信心不足和功利主义的原因在于,社会认知标准的混乱,大家需要各自为政,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以求自保,使社会处于一种非良性循环的阶段。
2)传统特征丧失的空白带来的心理体验落差。固有观念中应有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色忽略了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的需求,加上新的地方特征文化尚未建立从而造成了心理落差感,导致会有城市风貌缺少文化特色的感受。
3)建筑需要与时俱进的文化特征和气质。比如:北京风格想到的是四合院,西安想到的唐代大屋顶;但这种固有的经验主义心理活动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当代建筑的风格不能再只是简单的套上,或传统或过度概念化的空间印象形式。
基于上述思考,当代建筑需要建立“理性地传承、批判地更新、保护与更新有机结合”的当代建筑设计思想。
2.建筑风格影响因素的分析
建筑设计中影响其风格的因素较为庞杂,与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风俗传统、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社会精神需求等许多客观背景因素都息息相关,其基本可分为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是指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部分属于精神需求层面,例如:项目业主的意志体现、设计师的个人态度。城市建筑风貌的主观因素选择同时还拥有两面性,有供给侧(城市管理者)的选择也有需求端(普通市民)的选择。
建筑设计服务的核心内容是“人”,也就是说应该围绕人的需求和感受来着手城市风貌的研究与设计,所以人的心理认知和预期对建筑风格来说尤为重要。
2)客观因素,主要是城市的现实条件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景,即城市的各类
物质实体因素和城市发展定位,相关因素有:城市定位、政治、人文、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社会心理等方面。
正是上述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促成了最终建筑风格的确立。
3.形成建筑风格的要素分析
建筑风格的塑造是依托具体的一些物质及形态关系来形成的,对建筑风格的控制必然是基于具体的风格要素展开的。
1)建筑风格的构成要素
在城市风貌需求框架下,类型学手法的建筑风格的设计是广为推崇的方法之一,但也存在过于理想化、可读性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思考,正视建筑符号在建筑单体风格塑造中的作用,通过总结建筑风格的要素群,形成建筑类型学思想结合建筑风格要素的建筑风格控制机制。
a)材料和建造工艺
受长时间的技术、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建筑材料和营造方式成为了某些区域建筑的特点,具有了表达特定建筑风格的特殊功能形态和组织方式。
b)建筑布局和体量
功能需求的不同使得建筑在布局方式以及体量上会体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建筑外在形象的形成有赖于建筑空间的不同组织与协调方式。
c)建筑色彩和质感
色彩是建筑最敏感、最直观、最具表现力的要素之一。它可以在形体表现上附加大量信息,使建筑造型的表达具有更强的识别性和灵活性。质感是在视觉感受的基础上叠加感官体验,是建筑表现力进一步的强化与延伸。通过色彩和外在质感来体现不同的建筑特征,是一种重要的手法和方式,例如粉墙黛瓦是江南水乡建筑的特色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应仅仅关注于外在的表现要素本身,还要明晰这些建筑要素的内涵与象征,以及其背后形成因素的多样性。
三、建筑风格的控制方法
结合建筑风格影响因素及形成要素的分析,不难发现建筑风格应当基于两者的叠加效应来控制,是在对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平衡的基础上,通过对众多风格感知要素的合理选择来完成的,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建筑风格要素群的建立来实施。
1.建立建筑风格的感知要素群
建筑风格的控制需要从物质空间的思考延伸到对精神需求的理解,需要能够引起城市建筑风貌思想共鸣的感受触发物质——我们称之为“建筑风格感知要素”。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下这种感知要素以都不尽相同,它也许是“色彩”,也许是“空间组合关系”,也许是“尺度比例”,当然也可能是多个要素的叠加,这些要素是建筑风格塑造的根本。要素群举例:
第一类:色彩方面:①黑、白色 ②灰色 ③褐色 ④朱红色 ⑤土黄色
第二类:形式方面:①平缓的坡屋面 ②约为2:1的墙身与墙基比例
③轻盈起翘的屋脊 ④圆角墙 ⑤层叠错落的屋面 ⑥穿斗式墙身
第三类:材质方面:①竹——地方特色 ②木墙身 ③阳雕花岗石
④土胚墙 ⑤石砌墙基
2.建筑风格感知要素群的控制方式
建筑风格需要通过建筑中所含感知要素的数量来控制和落实,具体控制模式建议如下:
.png)
注:1)所选要素中至少有一项在建筑主体中所占表面积不应小于50%,且必须在主立面加以体现。
2)所选要素条中如有一项在建筑主体中所占表面积大于80%,可相应减少其他要素条数量。
四、建筑设计风格的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保证建筑风格控制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因此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控制评价机制尤为重要。
1.项目控制方法:主、客观二级控制
1)在立足于要素群,建立由“建筑高度”(底层、多层、高层)和“建筑类型”(工业、居住、公建)组成的“控制力度坐标网”,在“感知要素群”中分别选择相应的控制要素,进一步明确建筑单体的风格控制要求。
2)设立专家评审小组,在项目满足“感知要素群”要求后,在进行主观感受评定。最终确定项目的可实施性。
3)城市节点建筑可不受“感知要素群”控制,自由度相对较大,体现城市的时代感和包容性。
2.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建筑风格控制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的具体设计手法多元,但我们需要因地制宜,要理解建筑风格的多元、共生是历史的必然,让它们和谐共处,形成有机整体对城市的发展建设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工作初步探讨了城市建筑风貌的选择问题,提出了通过感知要素群的建立,实现建筑风格控制的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初步建立了城市建筑风貌选择的模式,给出了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建筑风格控制方法。
本文的观点偏重于建筑风格控制与评价的可实施性,对更深理论层面的探讨尚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希望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能进一步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差异,通过优化两者的结合程度,为塑造具有发展性的建筑风格提出更有益的改善策略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