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5
摘要:水本身就与人类生存及发展紧密杂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水源充足的地方基本发展为经济发达的城市,因其可调节局部小气候且改善人居环境,对体现城市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城市滨水系统也是城市景观中具有多样性的景观设计,合理规划可成为凝集城市文化内涵的理想景观空间地带,对城市景观空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含义。虽然当前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在体系与实际建设方面并不成熟,在建设中存在或多或少的生态破坏及设计方式陈旧等问题,尤其缺失文化传承性。于此笔者将以城市地域文化传承,在滨水景观建设中所体现演化过程展开论述,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的完整体系,期望为今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更好的传承地域文化。
关键词:滨水景观;地域文化;景观元素
自古就为“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水域发展势必会促生城市发展及文化产生,而城市的繁盛也随水系演化而发生变化。城市滨水景观是水陆景观的过渡带,通常是自然与人工景观形态的交叉呈现空间,若能融合当地人文元素,则会让城市景观空间具有代表性。本身城市滨水区就具有开放边缘性的特点,将信息、情感及娱乐纳为一体吸引城居者,展示城市独有风貌的同时,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且优化城市景观类型,推进城市文脉稳步发展。
一、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现状
我国滨水区景观建设在理论及实践方面都起步较晚,于 20 世纪 70年代才开始投身建设。直到 90 年代才有质的飞跃,对城市景观品质追求也有所提升,推动新型景观建设的继承性发展。首先是欠缺生态性,在建设中盲目追求外在形式,忽视与自然现状结合,使得景观区域出现大面积铺装的广场形式。而城市水系边缘驳岸也被石砌陡坡生硬处理,造成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其次忽视城市滨水区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完整的传承历史人文性,使得景观品质得不到提升。最后在设计中不能把亲水设施处理完善,降低滨水空间与当地居民的参与性,更不能体现滨水景观设计为城市添加的魅力所在。
二、城市滨水景观类型及元素构成
(一)空间类型
从城市用地性质及功能来说,可以将城市滨水空间分为商贸、文化、生态、居住、港口及历史遗产类。本文侧重研究拥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滨水风貌,如韩国清溪川复原,就是生态景观城市发展中重要举措,因为川流见证了汉城历史文脉,周边也存在文化遗迹,所以在复原工程中结合历史及现代发展, 用崭新的文化景观带将二者紧密链接。 按空间风格来分,有自然滨水空间:距市中心的近远郊外,环境生态自然,如杭州的西溪湿地;有修复滨水空间:保护滨水地带的历史构筑物,重修缮更新且吸收新城市元素增强空间活力;有休闲滨水空间:与城市生活密切的多功能水域,让居民能亲近生态自然,还成为文化汇聚等人文活动的综合空间。
(二)元素构成
自然景观当先,水体景观在城市景观中有着特有魅力,具有灵感亲和性,在城市居住区域适当营造水环境,可以提升居住空间的景观品质。滨水驳岸是陆地与水体交岸线,有丰富的软硬景观地带。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追求历史文化的延续性,重视城市特色的地域风貌,成为极具时代优势的滨水景观带。而是后人工景观,滨水区周边建筑及环境小品会影响到景观空间的视觉感官,在城市规划之初就要合理布置景观与建筑的关系,保持景观视觉通透性。滨水区景观小品设施本身就是为居民打造,那么在材质中多少都会融入当地资源特征,如雕刻绘画及历史文化有关的物件,蕴含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渗透,也为文化继承的特殊体现。而防护提也是滨水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着水域和城市的双重属性,在今天其堤防功能是可以与文化展示结合在景观营造之中。当下滨水绿道是构成滨水景观空间的重要构件物,极具景观引导连通功能,用生态学结合滨水景观内涵,完善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性。可在沿线设置展示地域文化的景观标志,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了解到城市地域文化。展现历史遗存风貌的同时,达到保护城市景观特色以提升滨水区的魅力。
三、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传承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营造城市滨水景观势必要对当地的水文环境、历史进行分析,将地域文化内涵、自然地理资源、历史人文特征融合,力求营造出具有地域人文特征的滨水景观环境。文化是思想意识、精神上的层面,城市中最需要传承和探究的东西就是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将人文元素融入在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地域文化内涵反映了城市的历史价值观念及文化艺术内涵,同时涵盖民风习俗、历史文脉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若能很好的把地域文化的内涵特性契合到滨水景观空间中,就使得滨水景观设计具有当地的历史韵味。首先要让滨水景观营造统一的氛围,以保持景观整体的活力发展;而后因地制宜,使用当地材料,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善用地域特色,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重塑城市滨水区的景观新形象。重要的是坚持历史遗迹保护原则,本身遗迹就是不可再生的城市文明,在景观创作中要谨慎对待。当滨水景观设计能巧妙的融合城市自然、历史人文及景观特性于一体时,也是对现实生活情境和行为状态的真实反映。若要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特性,并不是单纯将历史遗址成为营造元素,而是作为提升游人参与感悟的历史承载物,给予场地精神的诠释,使滨水景观设计成为自然、历史以及人类和谐共处之地。
结论
水系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其亲水特性为城市滨水区景观营造发挥重要作用。滨水景观将城市景观开放呈现,聚集人类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窗口。因而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好坏,影响着整个城市景观质量。本论文在阐述了自然、人文以及文化等相关特征后,从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出发,重点分析如何在营造过程中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具体设计中并能在实践中体现,在设计构思上把握滨水景观项目的整体功能性,从细部节点剖析,运用景观构成方式将具象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在滨水景观空间场景之中。
参考文献:
[1]宋全昌.滨水景观的设计原理与方法研究——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J].水利水电技术,2019,50(11):200-201.
[2]宋芸.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02):93-94.
[3]何欣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留白”的意境美——以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为例[J].华中建筑,2012,30(07):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