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7期   作者:耿瑶
[导读] 学习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属于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各种学习材料和形式的学习训练之中都涉及学习迁移
        摘要:学习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属于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各种学习材料和形式的学习训练之中都涉及学习迁移,尤其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学习迁移更为显著。教学中应用学习迁移理论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让学生充分的将自身的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在自身学习和生活之中,具有充分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将以学习迁移为理论基础,提出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学习迁移;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联合国教科问组织报告中提出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判断一个人的学习能力需要看到是否具有学习迁移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是由感性到理想、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认知过程,小学数学中学习学习的知识点较多,教师无法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在实践中感知,该种教学方式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抽闲思维。所以,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自身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能够在感性至理性的转变过程中加深对原有知识理解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一、学习迁移的内涵
        学习迁移指的是将自身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影响新的知识、技能、情感的学习,简言之便是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该种影响存在于所有的学习过程中。任何学习都会带来学习的迁移,没有任何知识之间是不存在任何联系的。学习迁移包括学习者、任务、情景这三个关键要素,学习者是学习迁移的主体,任务与情节的目的是为了让主体评估自身学习迁移的效果。可以将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形式训练说是学习迁移最高的理论解释,该学说认为对人类的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进行相应的训练提升人类注意力、记忆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的过程中学习迁移便会自动发生;共同要素说与概括迁移说这两种学说都认为学习迁移的前提条件时两种情景拥有共同的部分;认知结构说则认为所有具有意义的学习都必须要以原有学习基础作为理论,因此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蕴含着学习迁移。现代迁移理论有产生式迁移理论,指的是先后有两项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迁移,产生迁移的原因是因为两项技能之间的内容之间不断的阐述重叠,重叠的内容阅读所产生的学习迁移量也就越大;元认知迁移理论指的是具有元认知能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自主调控,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进行相应的反思,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掌握程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类比迁移理论包括结构映射理论,将类比迁移看做是结构映射的反应过程,匹配源领域与目标领域的各种元素,找出结构元素之中存在的相似之处,然后将源问题之间的各个元素关系进行提取,让各个元素之间的内容独立于大脑之中,然后解决相应的目标问题。
二、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一共同要素和概括迁移说理论对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任务相似要素越高便越发容易产生学习迁移,其中相似要素包括学习环境、内容、方法、策略、目标等。
(二)学生本身的知识体系
        其中,学生本身的认知结构以及知识体系是产生学习迁移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但若是在培养学习迁移能力过程中学生无法主动使用自身的背景经验或者是知识体系则无法产生有效的学习迁移,所以说学生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概括水平也会对其学习迁移产生影响。一本情况下,学生对自身知识体系有较高的概括水平,学习迁移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也更加容易发生学习迁移。因此,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也会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学生掌握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后便可参照合理的程序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掌握学习策略,知道应当在何时以及何种情景之中使用相应的学习策略。


(三)学生的学习倾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思维定式,在某个内容学习之前都具有一定的反复经验,所以学生参与新的学习任务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带入自己之前学习内容过程中的思维定式,以同样的方式对同一类问题进行有效的应对,以此来产生相应的学习倾向。
三、学习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概念、规律、问题解决等学习内容。概念学习需要对大量的同类现象进行概括,然后以抽象的形式获得同类现象的共同或本质属性。同时,通过概念的相似也能够获得相应的水平迁移,或通过异位概念获得垂直迁移的能力。以元认知角度对规律之间的迁移进行分析,发现规律的迁移也是因为其原理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必须要以相应的教学策略作为学习迁移的指导。学习迁移应当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与应用,以此来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让学生能够拥有知识转化的基础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为学生创设学习迁移的条件,并设计适合的数学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迁移的便捷性与可能性。
(一)构建学习桥梁,与生活接轨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以生活为主要教学理念,贯彻数学从生活中来,应用至生活中去的教学思路,为学生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让学生将自身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至生活中来,实现课本知识到生活之中的有效迁移。比如在“认识三角形”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头的地方展示各种与三角形相关的建筑物图片,让学生能够知道三角形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三角形的存在,明白三角形的概念,然后为后续的三角形深入认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自身学习的动机,可以采用认知冲突教学策略作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探究的动力,同时还能够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内在思维扩展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设置问题,利用认知冲突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课程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理解所有知识之间都是互通的,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比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先提出之间学习过程的长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相关的计算公式,然后对学生进项引导,让学生将梯形面积进行转化,通过已经知道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梯形的面积。最后,进行新课程的导入,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三)精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排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基本典型的教学材料进行列举,而不是在刚开始阶段就使用特例,这会让学生感觉无所适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以现有认知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从而让教学知识和内容的结构实现一体化,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新的只是产生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设置教学程序过程中,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需要以基本知识作为主干,然后注重学习目标与过程的相似性,让学生能够基于已有认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师需要在课后强调举一反三的迁移联系,比如学习完“分米与毫米”之后对生活中用毫米与分米表示长度的物品,并对物品进行有效的测量,让课堂知识能够与课后生活有效联系。
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小学数学教材中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迁移的内容,然后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简光天. 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有效策略[N]. 贵州民族报,2020-05-13(B03).
[2]姜悦.“尝试·分享·导学”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9):246-247.
[3]陈健.学习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课程,2019(24):48-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