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方法引导,构建数学动态生成课堂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7期   作者:蒋惠娜
[导读] 数学是初中学习阶段的基础学科,具有独特的抽象性和思辨性的学科特点
        摘要:数学是初中学习阶段的基础学科,具有独特的抽象性和思辨性的学科特点,无论是在即将面对的中考还是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影响和作用甚至决定着学生一生的数学方面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关注、努力培养,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的引导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构建和创新数学动态生成的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动态生成课堂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在科技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于科学技术型人才越来越重视。而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无疑是成为科学技术型人才的决定性条件之一,这样一来,数学这门学科在青少年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其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甚至人生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因此,基于这种理解和认识,初中数学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思考方式等等的引导和培养,以此为最终目的构建数学动态生成的课堂。
       
一、传授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构建思维导图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中最难理解的应该就是教材里各种各样的复杂的数学定理了。然而,定理在数学的学习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的第一任务就是让学生课前通过自行绘制思维导图或者是参考老师事先做出的思维导图,从而尽快预习和掌握每一个新定理的基本要求和应用法则。初中生的具象思维要比抽象思维发达一些,抓住这一重点,老师可以将几何定理用具象思维进行转化和理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部分的知识内容时,向学生灌输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的定理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先在草纸上自己画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结合教材上的边角公式以及面积公式等进行细致的考察和理解,在这之后同学们最好自行制作和构建一个相关的思维导图,规范地整理到笔记本上,以便日后的复习和理解。这种带有图画性质的导图会比文字定理更快、更容易地让学生接受。只有经过了这种“先画后记”、在自己发现的基础上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学生才能在掌握数学定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对其有条理的课前预习。

二、引导学生应对几何问题的方法:培养空间观念
         几何图形的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较难理解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而目前数学课堂的图形概念教学存在着概念的本质揭露不透彻、僵化教条的讲授概念、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概念表象不清晰,进行概念运用时遇到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几何概念建立时,对几何形体表象的感悟不够,教师在教学图形概念时,没有让学生经历交流、反思、想象和自我修正的过程,导致学生无法透彻理解图形概念本质与联系。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思维,其中思维的有序性又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通过有深度有序的想象思维训练,摒弃无序的低层次的想象,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课改后,虽然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的统治者,但教师也不能完全是一个旁观者,在想象实施前,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先有序思考,再实施想象。

另外,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想象”比动手操作更为重要。所以在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强调动手操作,更要注重“想象”与“动手操作”的有效结合。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动手操作的难度,还要杜绝操作的随意性和虚假性。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再动手操作。否则,学生的动手操作看似热闹,实则盲目。以下是我研究并实践过的动态生成课堂环节:
(1)创设几何情境,出示学习材料。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几何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动机,同时几何知识也能够在一些适合于学生“经验范围”的情境中,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得到呈现。
(2)点拨导学,诱发想象。教师出示学习材料后,有效提问,点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想象,让想象之花在学生头脑中盛开。
(3)同伴合作,小组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表达,组内交流想法。
(4)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想象,小组内合作交流后,进行动手操作验证,此时的操作适时有效。
(5)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及时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反思整个过程。
       
三、规范学生数学答题的方法:注意数学语言标准化
         老师不仅仅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运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规范的语言运用习惯。在学生每天上交的数学作业中,尤其对于一些证明题,老师不能仅仅是判断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还要仔细检查学生的解题过程步骤和解答用语是否规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塑造一个发散性的数学思维,明白什么是举一反三,让他们灵活运用学习过的各种知识解决问题,主动并且自觉地寻找合适的方式方法。老师也可以多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总结、推理各种数学语言的运用。另外,在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时候,老师应该鼓励大家积极去说,不要怕错,在答题的过程中,老师要一直注意聆听学生的答题语言,一旦出现错误,要立即进行纠正和修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语言的使用规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正确合理的规范化数学语言有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样就更加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一个扎实、规范的数学语言习惯。
         
         总而言之,学生的学习方法会影响其数学学习效果,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对于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引导,构建具有特色的数学动态生成课堂,不仅对于学生数学学科成绩的提升,而且对于其今后的数学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泽然,如何做好数学学习——数学学习方法分享[J].现代交际,2016(21)
[2] 胡登远,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及对策[J].中华少年,2019(20)
[3] 纪常春,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9)
[4] 伊艳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