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课程改课对教师授课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愈发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上了日程。对教师来说,想要让学生形成深度学习效果,势必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摒弃传统的刻板思维,以创新的手段讲授知识,并给予学生更多说理的机会。关于学习活动中的说理,事实上就是让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知识内容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
引言:一直以来,数学作为一门高逻辑性的科学范围内的学科,在诸多基础课程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内容的基础。对小学生这一首次接触系统性教育的特殊群体,数学不仅是在发挥着丰富知识积累的作用,更是对开发他们的智力大有帮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逻辑思维形成。对此,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迫在眉睫。本文便在深度学习的视角下出发,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说理教学展开了探讨,以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帮助。
一、在激活兴趣的同时说理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他们对世界与事物的认知尚不成熟,存在着极大的知识盲区,这也恰好为他们探索新知创造了空间。然而,与之矛盾的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不足,极易在理解问题、吸收知识时出现偏差。久而久之,偏差的不良积累势必会使积极性不足的情况出现,严重制约他们的能力提高。尤其是对于数学这一门综合性较强、难度较高的学科,他们更容易出现兴趣低下的问题,最终使学习低效。同时,小学生还有着注意力极易分散的特点,他们很有可能在枯燥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受外界其他趣味性因素影响转移注意力,进而使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对此,想要有效达成深度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师首先应激活他们的兴趣。一旦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数学知识感兴趣,才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进而产生更加积极的探索理论内涵的意义,达成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激活学生兴趣之后,教师不仅要注意对知识点及其理论原理的讲解,还应向他们传递学习数学的道理和意义。如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意义,使其形成积极的终身学习理念,为后续其他学习活动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再者,教师还要明确一个问题,数学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也就是说,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本知识掌握情况来讲解数学知识的原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以此促进他们的理解与吸收。
二、在情境构建的支撑下说理
考量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分析他们的思考与行为习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更愿意凭借着直观的观察、在主观的情感体验中去理解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创设一个贴近于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水平和理解习惯的数学情境。以相对直观、真实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为说理做铺垫。再者,在将其引入情境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猜测知识背后的原理,并在尊重其表现欲望前提下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观点。如此,猜测的过程就相当于自主学习的过程,表达的过程也是知识再现和思维组织的过程。同时,虽然他们能够在情境的支撑作用下梳理出一定的原理和内涵,但他们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得出的结论也是比较片面的。这便要求教师应不断给予他们指导,并在学生说理之后对相关的理论原理进行补充。如此,使其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数学原理,促进他们的知识深化与水平提高。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一课为例,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推测出简单的知识原理。教师便可以为其提供不同大小的圆柱体,构建“探究体积”的教学情境。进而,引导他们自行探究“不同圆柱的大小差异与体积关系”。如此,学生就能够通过“装东西”的小实验发现:“一个圆柱体能装多少东西与它的底面大小和高度有关”。这便是发现原理的过程。紧接着,教师便可以引导他们观察其底面构成,让他们说出:“圆柱的底面积就是圆的面积,所以体积就是圆的面积与高的乘积”这一原理。如此,通过情境的支撑,将刻板的学习活动变为趣味化的探究活动,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明白原理、说出原理,达成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说理
在小学时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一般都是以计算为主的。同时,我们都知道,数学自被发现以来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而计算就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过程,不仅考验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考察着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对此,想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建立起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联系,在讲解计算概念时说明原理,再以解决问题的环节促进他们对相关原理的应用。例如,在讲解《分数的除法》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先在黑板上呈现出如的计算过程,以大量计算过程的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计算特征。如此,通过观察计算过程,他们能够发现“将除法变为乘法、将除号后面的分数变为倒数、遇见相同或呈倍数关系的分子和分母要约分”的计算原理。
在此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更加详细地解释其理论内涵,巩固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提出相对复杂的应用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说明计算和解题原理,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应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小红今天过生日,她把蛋糕切成了7份,将其中的2份给了小明。现在,小红要把剩下的蛋糕分给4个人,请问每个人分到的蛋糕大小是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分析题目,他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最终在解题的过程中将除法计算原理灵活应用,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
结束语:总而言之,想要达成深度学习目标,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付出长久的努力。一方面,教师应该摒弃刻板灌输知识的授课方式,以说理的形式讲解知识,让学生在明白道理、规则的前提下展开学习,以此促进他们的深层次理解和快速吸收。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数学问题,对其理论内涵展开探究。对此,小学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应首先立足于深度教学目标,并不断以理论讲解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如此,在以“理”为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加深对知识的把握,并形成灵活应用,达成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英丽.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策略指导[J].学周刊,2018,24:85-86.
[2]邹虹.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以小学数学学习为例[J].华夏教师,2017,15:35.
[3]周华.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0:211-212.
[4]赵凤霞.提升思维质量促进深度学习[J].学周刊,2018,25: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