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可否认,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为教师备课的不充足,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不及时让学生进行有效复习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高中物理课堂的效果较低,不利于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科学知识。为此,物理教师要结合当前物理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尝试与探究,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本文结合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较多的物理教学方法,旨在为构建高效课堂找到新的出路。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方式
不断的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能是物理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追求,为此,高中物理教师要尝试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真正达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目标发展要求,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本文从高中生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式,为物理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提供重要的教学参考。
1.重视备课工作,设计明确目标
高中物理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备课的准备工作,设置理想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物理教师进行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师树立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顺利程度,可以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在进行精准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思考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例如,在学习“弹力”知识时,一方面,需要教师精准的分析学情和教材。对于学情,要精准的把握学生平时对于物理学习的基本情况,针对学生的基本状况给予合理的教学设想和安排;对于教材,教师要掌握本节知识与之前所学知识的关系,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最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弹力产生需要的条件,让学生掌握弹力发生的方向,还要让学生懂得弹力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关系。通过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针对性,还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尽情绽放自己的专业光芒,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2.丰富教法应用,激发学生活力
不同的教法运用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高中物理教师应尝试应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物理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式研究,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通过应用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模块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看到苹果落地的场景,在此类场景中,让学生观察苹果落地的具体过程。
其次,教师进行具体的提问,比如,苹果落地的过程是怎样的?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等等,让每个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化的讨论和研究,而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最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交流结果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如此,在多样的教学形式中,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地位,也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活力。
3.针对差异评价,补足学生短板
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发现学生短板、完善物理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高中物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差异,给予学生不同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发现自身的学习不足,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摩擦力知识模块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相对差异化的教学评价,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学习自信。对于掌握知识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直接夸奖的方式,并激励这些学生继续保持努力;其他一些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带动他们,并让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学习较差的学生评价,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找到学习的技巧,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提升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4.辅助巩固复习,巩固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教师要理解复习环节对于高中生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影响,但是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他们平时进行复习的力度不大。为此,物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给予复习支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足够多的物理学知识。
例如,在复习“万有引力定律”知识内容时,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复习部分学生依然无法掌握知识重点,为此,物理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复习指导,让学生动手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在这样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思维导图呈现给学生,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复习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在复习方法的支持下,多数学生快速掌握了物理学的知识,提升了物理学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的物理学课堂成为物理教师不断思考的重要话题,物理教师要设计明确目标,要进行多样的教学尝试,还要开展多元评价,补足学生短板。只有勇于尝试,才能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助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宋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92-93.
[2]李宝福.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微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68.
[3]李湘辉.新课改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5):4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