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的发展迅速,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点进行探究的时候,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认识。比如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计划,学生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样就算是有效了。若是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并且还能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以致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变得很是热闹,这样的课堂,便可以称之为高效课堂。从表面来看,这样的认识还是很有道理的,而且,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面能够对知识有所掌握,并且在教师的带领下可以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那么,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样的课堂确实具有有效性。但是,若是从高层次来说,历史课堂若是只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他们其实还是很狭窄的,比较片面。教师需要意识到,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所学习,还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由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需要对教学有效性这一点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借助课堂讨论;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执行,历史在高考中的难度有所调整,它更多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分析与整理能力,对课本上死记硬背的考点相对减少。另外,新高考下,历史学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也提高,所以老师要从传统的“满堂灌”课堂走出来,由以往的强制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自行获取“营养”,进而更好地开创未来。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式学习不但能够调动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最重要的是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学生会萌生更多的想法与新思路,这对提高他们的历史成绩十分有帮助。
1重要性
“核心素养时代”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发生真实的、深度的学习。教育部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即“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中进行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让学生的成长从提高“解答试题的能力”转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转向提高“做事的能力”。“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并产生新问题的过程,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具体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就是实现深度学习的过程。”有效的学习过程不在于教师的讲解,在于学生的领悟与接受。要实现有意义的深度学习,需要我们转变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个有心人,从学生“学”的角度来探寻知识内化的规律,掌握一些基本策略,推动课堂变革,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优化措施分析
2.1对讨论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
在采取课堂讨论这一方法的时候,教师应该意识到,在课堂讨论中,最核心的,便是“问题”,最终讨论的有效性会与所讨论的问题有直接的联系。
所以,教师需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积极地探讨,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活跃自身的思维,进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个小节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这个小节的时候,教师需要先对主要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有深入的了解,即“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来对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清华与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来展开针对性的问题设计。比如说,想要让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所掌握,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问题设计,如“同学们,你们觉得为什么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到了明代的时候就被废除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设计出的这个问题,来将历史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他们的所生处的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样的问题,会更加具有话题性,也能更加可以激发出学生的讨论欲望。在学校对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对他们讨论的小组进行合理的划分。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先让他们小组内部对这个问题展开探讨,接着,便是让班级各个小组一起对其进行讨论。经过这样的划分与知道之后,来活跃学生的历史思维,让他们的历史素养能够得到提升。
2.2重点内容主题化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要求历史教师能在分析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或“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主题教学、问题教学、深度教学、结构—联系教学等教学模式,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新课标第48页)。限于高中历史的教学实际情况,每节课都进行整合不太现实,但若能通过一两节课对历史发展中有前后关联的内容加以梳理,将分散在各专题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学习主题,设计出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是个不错的方法。
2.3有效引发学生问题多元观点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既需要对讨论的局面进行预测,并且为了保证讨论的有效性与成功,教师需要先对这些问题相关的资料进行查找,从而来对所提出的问题有充分的的认识与理解。经过这样的教学,来时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得到提升。例如,以“开创外交新局面”这个小节的教学为例。在这个小节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对近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与原因有所了解”。由此,教师可以设计出这样的问题,如“在当前,因为美国对华为公司的态度问题正在引发外交矛盾,那么,在刚刚学习的这一历史史实中,你们觉得当前正在经历的这一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这样的引导与鼓励,能够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新的看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且在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捕捉后,来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这样的教学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对这个问题形成自己多元的看法,进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这个目的。
结语
总之,新高考下,历史学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提高,历史老师需要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式学习,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有更多思考和综合能力的进步提升,获得更多的进步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