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7/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7期   作者:李曌
[导读]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新媒体以其多元化、娱乐性、互动性和虚拟性等特性令大学生群体着迷,并且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他们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对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单调陈旧、方式单一,没有时代的新鲜感,不能使大学生及时地接收现代社会的科学,最新动态成果及人类发展的最新的理念。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采用新的方法,例如大众媒体,它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传播途径,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多种的形式和手段为大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资源和信息。
        大众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快捷多样的时事热点。通过大众媒体,最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最新发生的热点事件和重点事件。使学生可以根据信息进行深入讨论,并通过这些客观报道向大学生揭露并抨击社会的丑陋现象。使大学生能够产生正义、公理与社会良知。使大学生弄清真假是非,例如汶川大地震,尼泊尔地震等消息,在各种媒体手段上呼啸而来,教育者可以在第一时间收集相关的新闻资料,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表述他们通过大众媒体所了解到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借此拓展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地震等灾难后如何自救的常识等,都大大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但是,在这样的形式下,教育者要十分注意正确向大学生传递客观真实的消息。不能传播反动的信息或是谣言。
        (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首先,通过现代大众传媒,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面的视频教程和理论知识被网络化,通过点击网站和关注相关博客和微博大大的简化了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再者,通过相关的软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模拟达到现实情况的预测,也可以通过社交工具获取相关调查的结果,从而提高了获取解决的问题方法的速度,增加了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的预见性,可以更好地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最新的学生思想动态。最后,通过社交网络,可以使是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零距离交流,将课堂搬到网络平台之上,使受众将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三)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现代媒体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现代传媒的发展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主阵地意识,高校建立德育网站、马克思主义红色网站,开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把党的理论、社会发展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在的发展成果,形成案例让大学生阅览了解,以达到抵制腐朽、片面、激进的思想侵蚀,以足够的主流思想占领网上空间。邮件、博客、手机短信、学生论坛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便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
        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降低
        对大众传媒载体的过度依赖,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降低,科技的工具性压倒人的目的性。人们使用大众传媒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而由于大众传媒能够带来丰富的海量信息,使得部分大学生思想教育者们放弃了独立思考和思想交流,完全依赖大众传媒工具获取信息,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离开了网络就不能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了素材,思想政治教育就得停课的尴尬局面。并且先入为主的认为只有不停进行网络搜索、充分占有信息就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将信息技术和信息媒介顶礼膜拜,得不到信息就惶恐不安,得到信息就认为已经达到了目的,实际上是夸大了信息及其载体的工具性,没有认识到信息也是人创造的,是用来为人服务,它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盲目崇拜信息只会使人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本末倒置。
        (二)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取向出现偏差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为了获得经济上的收获,同时也为了收获大流量,采用社会新奇、网议较多的话题来取悦大众,当社会文化建设跟不上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样大众传媒的负面性,便有了可乘之机,趁虚而入。

部分大众传媒热衷于宣传两性题材、明星八卦等新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一些大众传媒为了获取商业利益,致力于宣传娱乐大众的低俗文化,相比枯燥的道德意识文化学习,大学生更倾向于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毫不费力的明星八卦绯闻和社会头条新闻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在传播上缺少把关,导致一些传媒的质量、方向出现偏差,比如社会上出现“碰瓷”、“追星”等负面新闻,使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出现偏差,一些大学生在利益面前崇尚个人主义,自我利益最大化,在面对集体利益的时候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这些举动并不符合当前我国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利用大众传媒,将一些不符合我国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和言论进行“文化输出”转嫁他国意识形态,这种西方价值观的输出使得当前一些大学生形成了崇洋媚外的心态。
        (三)泛娱乐化倾向侵染生态环境
        大众传媒塑造了一种“娱乐至死”式的拟态环境,这种不良拟态环境加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泛娱乐化的盛行,“鼓励了人类对物欲的追逐,同时也淡化了人文精神,冷漠了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道德精神的维护”。总体而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是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微观校园文化环境和宏观社会环境当中。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思想和行为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泛娱乐化的渗透。其中,低俗歌曲的流行、恶搞事件的发生、网络语言的泛滥、对八卦新闻的过分关注等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成为校园里的常见现象,这些不良现象的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校园文化造成威胁。校园主流文化承担着引导大学生价值观与人格塑造的重任,泛娱乐化通过对主流校园文化的冲击,从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造成影响。此外,泛娱乐化提倡感官享乐,这使得各种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网剧、韩剧成为大学生消遣的重要手段,活在当下、享受快乐正在被很多人视为人生信条。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对于一些比较沉重的公共事件,媒体着重渲染细节而不作深层次的价值引导,如马加爵事件、马骅落水身亡等,都曾被大众传媒赋予娱乐元素包装成娱乐的笑料。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这些不良效应,侵入高校的文化环境,使校园环境充斥着娱乐、低俗的气息,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于崇高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三、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
        现代大众传媒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探索有效途径,消除消极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将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影响。利用现代大众传媒的优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做到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到齐抓共管。将加强政府对现代大众传媒的引导,促进传播工作者自身素质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水平几个方面相结合。为高校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现代传媒文化环境、不断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加强对现代大众传媒的引导和管理
        政府是主流思想的贯彻者,舆论导向的领头人。现代传媒影响越来越广泛的时代背景下,政府把握现代传媒宣传的思想、方针政策是政府执政和治国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意识到,现代传媒正在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政治权力。媒体在报道中不仅仅是事实的报道者,还有国家向人民传达党的思想和精神,政府向民众传达政策和决策的关键环节。通过媒体通俗清晰的报道,国家政策能够变的更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因此,新闻媒体和政府之间有着主要的联系:“政府通过传媒提高执政能力,媒体通过政府推动民主政治化进程,”所以政府必须重视现代传媒的力量,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引导与管理。
        (二)高校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
         面对泛娱乐化持续发展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高校必须予以警惕,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教育主阵地意识,直面泛娱乐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使之适应当前新的文化娱乐环境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抵御泛娱乐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影响,做好教育“把关人”。要在强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加强校园网络平台阵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作者简介:
        李曌 女  (1986.12—) 汉族 籍贯:河北石家庄 硕士 助教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