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往今来,教育作为各民族精神建设与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一直被社会所重视与关注。教育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与历史语境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与规则。当下我国大学教育的实践及出现的各类问题,值得总结反思。在科技越来越独挡一面的历史背景下,通识教育的探讨及其内在的人文关怀的价值体现,逐渐成为当今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而从东西方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初萌与进展,和教育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高校教育;历史通识教育;推广分析;
前言
现如今,大学通识教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普及。大学通识教育在于打破专业间的壁垒,使学生通过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学习与整合,成为见识通达、人格健全的个体。其中,历史通识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历史通识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历史通识教育的意义
历史学是一门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规律的学科,拥有丰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人文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1.大学历史通识教育丰富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我国在20世纪末期就开始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改革,目的就是在当今学科分化越来越精细化的情况下,避免学生过度为专业知识所束缚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当今,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许多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更是有待提高。在本世纪初,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团市委等单位在北京、上海、武汉等部分重点城市做了一项关于青少年历史知识现状的报告,报告显示,全体受访者中仅有1.5%及格,可见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足以令人担忧。通过历史通识课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有更刻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世界史的学习,能够开拓学生视野,从世界史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中国人。
2.能够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学习历史能够开拓大学生视野和思维,让大学生学会纵向地看待问题。学生通过回顾历史,回顾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来更好地理解世界(例如在世界文明史中回顾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渊源,犹太人遭受的苦难,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犹太人独特民族性格以及现代世界中犹太民族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关系),让学生在思考与感悟当中增加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和宽容;学习历史也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换位思考,让学生理解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人所作出的决定,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同时,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从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这也有利于塑造学生人文主义精神。
3.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品评,能够更好地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方法,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通过和学生共同探讨历史事件的起因让学生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英雄人物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教师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让学生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史观,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和客观地看待自身和周围世界,这对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广历史通识教育的途经
“培养健全人”是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历史学科自身所蕴含的各项育人功能有助于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将历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如何实现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则需要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作为保障。目标决定并引领制度措施的建没和实施;制度措施则需要落实目标的要求,保障目标的实现,它们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当然,制度措施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这里主要侧重两个关键因素进行阐述:一是课程,二是教师。
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去落实,在此基础上需要有良好素养的教师队伍去实现。
1.以史育人——课程是根本
(1)课程是教育的根本,集中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教育功能和价值、办学理念和宗旨的直接反映,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手段,是师生沟通交流的中介。历史育人功能的实现需要通过构思严谨、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去推行。国内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重点大学还是普通理工科院校,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会设置历史类通识课程。综合性大学、重点大学由于自身条件资源比较优越,历史一般作为通识核心课程,明确要求学生学习,所以历史类通识课程体系比较完整清晰。
(2)将历史教育贯穿于学生大学本科生涯全过程。因为历史通识教育过程主要是一个形成性培养过程,需要注意循序渐进,形成一个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大一到大学毕业所完成的、阶梯式的教育系统。课程的选择宜少而精。历史类通识核心(必修)课程是指大学生如果要能够正确理解现实生活、正确看待当今社会,所必须学习‘的历史类课程。这类课程也是能够直接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并与历史“育人”内涵息息相关的。历史类通识选修课程则是对核心课程的补充和延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需求。另外,因为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接受了一定程度的历史教育,所以大学阶段应该开设有难度的历史类通识课程,诸如历史经典选读、中外历史文化比较等更深层次的课程可以考虑设置。
2.以史育人——教师是关键
(1)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艰难行进中,教师正成为制约通识教育深入开展的一大难题。通识教育是一种有灵魂的教育,是负载着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这种教育的使命是给予并且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所以,通识教育对大部分专业教育出身的教师本身而言是极大的挑战,要求教师更注重育人。育人者先育己,立人者先立人。教师首先要有理有德,才能以理服人,以德感人。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或者学科水平、能够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只是实现了教师的基本职能;而那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才能叫大师。通过大师的言传身教,才能形成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
(2)教师需具备历史专业素养。
历史通识教育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提供学生历史现象,训练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在批判和比较多样的历史观基础上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和理解。可见,历史通识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历史通识课程应由教授授课,名师的广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教师需具备通识素养。
通识教育贵在“通”字,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自觉地克服专业视野本身的局限,放眼全球,努力吸取、借鉴先进的研究成果,将学科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纳入自身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以历史学科专业为核心,由多元化知识所构成的、开放的、有机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在专业教育中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引领,引导学生追求真与善,提高他们智识能力与习惯,形成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以及面对新处境、新的复杂情况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大学历史通识课教育的探索任重道远,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共同总结和体悟。总之,大学历史通识课教育的开展对学生融汇不同知识,超越学科界限思考问题,提升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加深.通识历史课程如何吸引非历史专业学生——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全校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09
[2]赵晓华.历史类同时课程的意义、目标及方法,黑龙江史志,2010